有关香港浸会传理就读体验的二三事
(感谢我的小白耐心地写下分享。一直觉得这样分享的形式能更好地把喜欢表达出来,让更多学弟学妹去了解dream school。感谢一直我的学生们不忘写下分享,Ella姐只是留学分享的搬运工。嘿嘿。)

说起来,来浸会传理学院读书也是一种神奇的缘分。读本科时就时常听老师说起这个小有名气的传媒摇篮。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总结过去半年的求学生活,那可能是“值得”吧。

就这段经历,我想谈谈几个关键词。
自由
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一共有三门必修课和六门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新闻、广告、公关、媒体管理、大数据等。你可以自由选课,自由选择add 和drop(开学初两周是试听周,供学生加课或退课。)如果某些课程的选课人数已满,但你又特别想上,有些老师还会贴心地帮你和学院申请增加quota。你有选择课程和老师的权利,当然也负有好好完成课程(值回十几万学费)的责任。一周四至五门课,一堂课三小时,除此之外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又是另一番课题。

充实
自由并不意味着轻松。传理的必修课偏理论,学术性强一些,因此课前要求的reading非常多。为了验收大家读论文的效果,老师通常会安排一些quiz。期末还需要完成一份和课堂研究课题相关的paper。当然,还有很多实操性强的选修课,可以学习一些软件,做一些project。一般来说,一门课两周会有一个individual assignment, 一个学期会有四五个quiz和一两个project。Presentation的考核形式更是家常便饭。对于英语口语水平不佳的同学,Presentation无疑是最大的挑战。最后,每门课的评分构成就包括这些作业、attendance、quiz,mid-term exam和final exam。偶然翻过过去半年密密麻麻的备忘录,依然让我感慨不已。学会不被ddl牵着鼻子跑,也就能体会苦尽甘来的美丽。
在繁重的课业之外,学院也会举办诸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为我们提供了与荣获美国新闻界最高殊荣的得奖者见面交流的机会。学院还主办“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诚邀知名电影导演与编剧校友,于分享会上畅谈经验。

贴近
第三个词,我想用“贴近”来形容传理亲密的师生互动。课堂上,老师不断创新课程形式,有时带领同学去各类传媒机构参访,也常常邀请不同业界大咖到课堂为我们指点迷津。老师常说,有问题就email我,更欢迎大家来我办公室谈学习谈生活。还有些老师喜欢转发一些学习资料到微信群,和学生探讨近期的热门话题。
不得不提的是,传理的师资团队皆是新闻、传播学界的大牛和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客座大佬。他们很愿意推荐自己的学生到其他高校深造,也常常推荐一些不错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从传理老师身上,我感受最多的是对“教师”职业的敬重。老师辛勤耕耘,学生辛苦播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大抵如此。

回顾过去,有为习得技能而欣喜,有为蹉跎光阴而后悔,也有为错失机会而沮丧。
自我驱动并步履不停,这是过去半年生活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