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感到孤单」 | 世界上有种人即便跟家人在一起,仍无时无刻觉得孤独
我有一位经常诉说自己很孤单的朋友,她在在家排行老三,在缺乏父母特别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因为当时生存不易,为了养家活口的父母总是很忙碌,而代替父母给她呵护与关爱的人正是保姆阿姨。
「原本和我们住在一块的阿姨,有一天搬走了。装载搬家行李的车子离开时,我哭哭啼啼地要阿姨别走,最后还跟到车上去。阿姨也很心疼,就把我带到新家,房东看到有小朋友下车,马上就大发脾气,追问说:『不是说没孩子吗?这话是不是说错了啊?』本来想让我住一晚的阿姨,只能无可奈何地再次送我回家。回家的路上我不停地哭,当时的孤单与失落感,即便是过了二十年后的现在仍记忆犹新。想到当时,胸口就很闷,好像到现在还无法摆脱那股孤单。」
就算是现在,她仍无时无刻感到孤独,怕被深爱的人所遗弃,带着不安而活着。她担心自己深爱的丈夫与子女,有一天也会像阿姨一样离去,所以与家人享用晚餐时,也会突然感到深刻的孤独。尽管独自一人时,我们会感到孤单,但在自己所爱之人身旁,孤单仍如影随形,更准确地来说,是一种害怕再次变成一个人的恐惧心理。

我总是感到孤单
小时候孤单的人容易有寂寞感,这种人平时会很努力避免寂寞,像是埋首于工作,或是无时无刻照顾身边的人,为了不感到孤单而四处奔波。然而,不管再怎么努力,仍无法摆脱孤单。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明明处境并非如此,为何老是说自己寂寞呢?那是因为情感频道定频的结果。我们不会对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出现情绪反应,因为情感频道一旦固定于某频,就会持续维持相同情感。就如同有一至九十台等无数电视频道,但频道固定于某一台后,游戏节目会持续播放游戏,运动节目则会24小时转播运动比赛一样。
家庭是我们出生以来第一个建立关系的地方,我们在家庭内建立何种关系、体验到何种情感,会使我们一辈子的情感固定于某一个频道,这即是童年的孤单何以持续一辈子的原因。
我们以家庭关系为基础,建立起人生无数人际关系的基本信任与期待,而这会对朋友、恋人、夫妇、子女等各种关系造成许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可说是家庭关系的翻版。根据家庭关系的框架,之后无数的人际关系都会与其相似。
小时候孤单的人,会不自觉地感到孤独,并对日常生活中的寂寞更为敏感。可是实际上当事人并不晓得这份孤单来自于自己内心,大部分会将责任归咎于自身环境、家人、身边的人,浑然不知自己才是造成孤单的主因。举个简单例子,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参加同学会很枯燥乏味,但问起原因时,人们会回答:「不知道...就算去了,也只会见到事业有成的人夸自己多厉害,不用想也知道会讲一些跟职业有关的无趣话题,每次还不都那样?」然而,并不是同学会乏味,是因为身处同学会的自己觉得孤单,尤其是和同学比较之后,心生自卑感而感到不自在。
并不是同学会乏味,是因为身处同学会的自己觉得孤单。

结婚就能解决孤单的问题吗?
对于结婚的错误想法之一,即是幻想婚后便不再感到孤单。实际上有许多人因为内心空虚寂寞、厌倦了独自吃饭而步入婚姻,但结婚反倒可能带来更深的孤独感。因孤单而结婚的人将会了解到,等待自己的,是有别于单身的另一种空虚感。
我已婚的朋友老吴曾经和我说过他的经历,他在婚前度过了很长的租屋生活,很讨厌每次从学校回到空荡荡的冰冷房间,他认为解决办法就是赶快找个心爱的人,彼此互相依偎。终于老吴交了女朋友,也结了婚,但婚后依旧孤独。只要和太太起了争执,双方就会冷战。在那一刻,甚至会产生「还不如在租屋处打滚,独自承受孤独更好」的想法。
我们经常会因亲密的人而感到孤单或受伤。那人对我有多重要,我受到的伤害就有多深。孤独终老的白发族,何时最感孤独呢?自己那般疼爱、重视的子女不愿照顾自己时。我们会因自己认为重要的人而受到伤害,例如公司主管、同事、好友、父母、男女朋友、配偶等,并且感到孤单不安。尤其是在家庭内,小时候是父母,婚后则是由配偶扮演那个角色。
有一回,我在听广播时,听到歌词「结婚是一种疯狂举动」,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后来确认了一下,发现那是一首名为「华丽单身族」的歌曲。
「结婚是一种疯狂举动,我真心那样认为,放下这美好世界,却急忙束缚彼此。」
倘若如歌词所言,为了避免孤单而结婚是一种「疯狂举动」,那么,不结婚就不孤单了吗?倘若并非如此,那么究竟该如何摆脱这孤单的无限诅咒呢?

关于这点,比起同样感到孤单的我或者老吴,参考全世界公认的畅销作家的建议更合适。翻译成三十四种语言、销售数百万本的《爱的艺术》的作者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除了该作品之外,还写下《生命的展现》(To Have or to Be)、《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等畅销书。作者是精神分析学者,亦是社会心理学家。
佛洛姆将咨询定义为「了解自己的过程」。根据这句话,接受咨询的行为本身并非精神治疗,而是透过咨询的过程来了解自己,获得摆脱反覆不幸的线索。此时重要的不是单纯地用头脑去知道「是啊,我小时候很孤单,受到了伤害」,而是透过内心与情感去了解。
佛洛姆所说的「了解自己」,是指用心与情感去直视、理解自身伤痛。明白自身伤痛的人,就能客观地看待它,了解为何孤单总是压抑着自己,还有为什么会担心,如果深爱的人离自己而去,会不会变得更加孤单。
佛洛姆所说的「了解自己」,是指用心与情感去直视、理解自身伤痛。
尽管明白占据内心深处的孤单源自何处,但并不意味着就能摆脱孤单,因为小时候便如影随形的孤单,以及害怕失去深爱之人的不安感,会如同生活习惯一再重复。然而,明白根源之后,一定会带来改变。
接下来就需要每天在日常生活中与自己对话、说服自己。过去,当孤单与不安袭来,会因身陷其中而痛苦不已,但如今已能从客观角度去处理那些情感。当孤单与不安找上门,你开始能够说服自己,「是啊,那并不是因为那个人,而是来自我内在」、「是我不自觉地在反覆经历幼年时的家庭关系模式与情感频道」,控制住瞬间涌上的孤单与不安。
「治愈」指的不是彻底抹去伤痛,而且很遗憾的是,过去的伤痛无法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只能避免过往伤痛再度伤害或者扭曲目前的情感。
咨询时,经常有许多人会问:「接受咨询之后,为何仍能感觉到内心的伤痛,不见有任何变化呢?」即便接受咨询,也无法一次解决我们的伤痛。只是能察觉自身伤痛,并藉由不断地自我对谈,自行控制伤痛带来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