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从避寒开始
据《史记》记载:“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古人倡导“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应,与万物共沉浮。所以我们要顺天而行,借天之力来养生祛病,自然能得到上天的帮助。《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
一年四季之中,冬季是藏的季节,五脏之中,肾是主藏的脏腑。那么,冬季养肾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无扰乎阳”!肾为先天之本,在人的一生中,肾气是不断衰减消耗的,在阳气较弱的冬季,补肾阳是养生的主旋律。

古人生活条件较差,不比现在人享受。在古代冬天也没有现在的暖气设备,更不能随时摄取足够的热量,因此避寒的方法主要是从太阳那里获得能量,同时减少体内热量的消耗,所以冬天里天一黑就要睡觉,太阳出来了再起床。现在有很多人大早 上就去公园锻炼身体,殊不知,太阳不出来的时候,是寒气比较重的时刻,这个时候往往体内有寒的人,伤害比较大。
这样的养生法,放在今天,除了那些退休的老年人外,却不能普及,因为年轻人一大早就要去工作,很晚了才下班,还要看电视、上网,夜生活也很丰富,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谁都不想改变这种习惯。但古人的养生法又的确是安身立命的法宝,那应该如何取舍呢?《内经》这段“冬季养生”的文字,暗藏玄机,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字——“避寒”。“早卧晚起”为了“防寒”,“必待日光”为了“散寒”,“去寒就温”为了“驱寒”,“无泄皮肤”为了“御寒”。“避寒”二字,并不难解,以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可以轻易做到,另外还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可以帮您把不小心进入身体的寒气驱赶出去。为什么我们非要赶走寒气呢?因为寒气是导致众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寒性凝滞, 会使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会令筋脉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

《灵枢·天年》中黄帝问大医歧伯,有人不能寿终而死的原因。歧伯回答:“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故中寿而尽也。” 其中“数中风寒”便是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健康,我们要长寿,我们就要善于“避寒”。有很多时尚女性,冬天的时候,上身穿得厚厚的,下面却只穿条裙子,这个装束,虽然美丽“冻”人,却是贻害无穷。俗话说:“风从颈后入,寒从脚底生。”虽然血总是热的,但很多人气血虚弱,或阳气不足,新鲜血液很难循环到脚上去,没有热血的抵挡,寒气便会乘虚从脚下侵入,所以为了您的健康,请穿上棉鞋、厚袜和暖裤吧。还有人一到冬天脚总是冰凉,即使盖上厚被,也整晚不温。这些问题大都是肾阳不足导致的!
冬季暖身三大宝——泡脚、艾灸、太阳
除了注重饮食药膳之外,冬季还可以通过泡脚、艾灸、晒太阳等方式,更好地养生。
一、泡脚+按摩脚部寒冬夜晚,入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对心脏、肾脏及睡眠都有益处。如果泡脚和按摩合在一起做,效果更好。做法:用双手揉搓脚面及脚底部穴位,尤以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脚趾缝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昆仑穴(位于外脚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 陷处)2个穴位最佳。按揉脚部穴位,可以清脑明目,对缓解高血压有一定辅助功效。
二、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草有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功效,适当的艾灸对于祛寒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做法:手持灸条在距离身体酸痛处皮肤2厘米左右处环旋熏灸,温热为度,每天灸10~15分钟,就会有不错的效果。
三、晒晒太阳,加加“油”
晒太阳可以温煦体内的阳气,是养生必不可少的手段。
做法:1.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晒头顶不必拘时拘地,可随时进行,平时天气好时,到室外散步,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2.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很多经脉和穴位都在后背,晒这里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晒的时候注意让阳光直射背部,老人在公园锻炼时可特意将后背朝向阳光即可。
3. 晒腿脚除寒气
“寒从脚下起”,常容易手脚冰冷的人,多是阳虚体质,这种情况不妨多晒晒脚,以驱走体内的寒气。有老寒腿的人,可以把腿在阳光下晾一晾,能很好地驱除腿部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
4. 晒手心助睡眠
晒手心的方法很简单,在阳光下摊开双手朝向阳光,或者抬起双手,掌心朝向阳光即可。常晒手掌可舒缓疲劳,促进睡眠。
其实养成一个好习惯,还是对身体有很大的帮助。每晚用盐水泡脚,不仅对暖脚有很好的效果,对冻疮的防治也很有帮助。还有就是坚持走路,因为中医有讲“脾主四肢”走路也是在健脾胃。
关于食疗:
相信很多人都感兴趣,冬令进补,我们要吃些什么呢?怕冷的朋友可以多吃些羊肉、虾类、姜、蒜、胡椒、咖喱等温热的食物。羊肉、香菜、萝卜汤的补益力最强,又美味可口,可常吃无碍。若吃肉太多,别忘了吃些大山楂丸。《内经》上 说:“秋冬养阴。”这句话对于五心烦热、阴虚火旺、口干喜饮的人最为适宜。乌鸡、鸭肉、甲鱼、银耳、百合、莲藕等,都是最好的养阴佳品。

此外中药六味地黄丸更是养阴第一药。进补的关键是要看体质,畏寒体质则补阳,虚火体质则滋阴。还有的人,阴阳平衡,身体健康,仍想在冬天让自己更强壮些,我建议您可以艾灸肚脐下的关元穴,再加上胃经的足三里,两穴每天各灸15分钟,灸它个冬三月。据说,此法是许多百岁老人的长寿秘方。另外,也可以用天灸贴,贴敷关元穴、足三里、大椎、肾俞穴来养生。
半夏2018年目标,帮助1000名+亚健康人群,学养生、会养生。传递健康,从我做起,为健康代言,为自己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