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之恋

孤城之恋 “华夷图上看雷州,万里孤城据海陬”中的孤城就是指我的故乡——雷州。它是座古城,古城就当然有古城的底蕴。雨中登上雷祖祠看着南渡河与特侣河交汇时,人就感觉到了这座古城的气场,红泥泥的南渡河却浊不清东流而下,旁支一股青碧的特侣河波澜不惊地缓缓注入,两河在雷祖祠的当口汇聚后注入戴公渠与何公渠,奔流注入北部湾,一路葱茏出古城的韵味。 孤城三面环海,北负高凉、南到琼崖,素称天南重地。贞观八年白院公陈文玉在此建造郡城。四年后城工告竣,百姓为陈文玉呈上青粽以示感激。只见他登上镇洋楼,挂青粽告慰殒身修城的军民,三叩天地,祈求风调雨顺。此后,陈文玉身率军民开山填海,通渠修路,他谢世后被孤城人敬奉为雷祖。 “霹雳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在人们对雷祖的赞誉声中,青粽一跃成为当地人心怡的美食。“英榜艾,雷州粽,青艾须买,香粽须夸。”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道出羊城人在传统端午节首选的艾叶与粽子均来自雷州。孤城人对《本草纲目 》中“鲜艾攻毒,老艾理病”的食疗功效有着深刻的理解,配以甄选糯米后添入甜咸作料,装入十二生肖造型的菖蒲枝篓,封口后投进沸水中青煮。霭霭水汽,暖意融融,粽子散发袅袅清香,轻轻拂过鼻尖,青青的菖蒲裹着酥软的香黍与艾叶的芳香沁入了心脾,被城市风吹得硬凉的鼻腔忽然软了下来。孤城的味道足以让文人们念念不忘,而一座城的底蕴又在他们的笔下得以沉淀、厚重…… 自古以来,有水的地方就多人,人多水多之地便是一片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英雄豪杰和大智大勇的仁义之士。自唐代名宦李邕起,诸多丞相名士先后被贬谪雷州或路过雷州,他们身处荒蛮仍心系国运,亲自口授传播中原文化,使得孤城“闾有书塾,巷有校室”,圣训涵儒,人多向学。 宋代寇准所建的雷阳书院至清代时被列入广东六大书院之一。从雷阳书院走出的陈瑸首任台湾道,他清廉真正、爱民如子,“取一钱与取百万金无异”的清官训诫,变迁岁月仍高悬孤城人心。“追求卓越、争为人先”这是孤城的精神名片,五月孤城南浦津岸边,中国著名政治家黄遵宪捧起一把热土,在“典都缦,买青粽。青粽香,衣箱空”的童谣中别过妻子,踏上革命的征程。此后黄花岗起义的烈士有来自孤城的翘楚,抗日前线上孤城莘莘学子冲锋陷阵,改革的浪潮中孤城儿女奋勇扬帆……开山填海是雷州,雷阳昌盛是雷州,擎天换鼓是雷州,这座城市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断定这是一座阳刚之城,朝气蓬勃之城,自有它的“精、气、神”,它被革命先辈们寄予了安邦的愿望。 如果你来孤城,我带你去坐轮渡,在流沙海边看日出,在特侣河滩看日落。 如果你来孤城,我带你去看比六榕寺历史还久远的天宁古刹。 如果你来孤城,我带你去看媲美江南细巷大隐于市的苏楼巷。 如果你来孤城,我带你去颇有意境的仙桥茶亭、十八栋的陈瑸旧居、连天地延绵城中的罗湖、粗犷狞厉的傩舞、绚烂飘逸的紫荆花海…… 这地儿的方言是一大文化特色,八个音调似绵绵细雨,熟人随便打个招呼也是像对山歌的调调、他们的“弯管子”普通话更是绵里藏针,半是调侃半是真,虚虚实实,意味深长。这里流传这么句俗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雷州人讲普通话”,听了你就知道有多通俗又喜感了。试想这样率性的生活环境中做出的美食甭提多接地气了吧!难怪郭沫若离开孤城前惆怅不已,在湖光潋滟的罗湖边罗湖边挥毫:想见风物殊,超越钱塘西子湖。 孤城的长辈常用“带你去吃”来表达着简单的爱与宽容。或许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总需要他们告诉我们何谓美味,何谓亲情,何谓知遇,何谓自身可以感受到的更好的人生。 生于斯,长于斯,人在旅居,我愿化一片落叶让风吹我回孤城。 林半草于清风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