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花心82:竹花斯可食
竹子与稻子都是同科植物,因此开花稍许相似。大不同在于:古人看见竹花会惊慌。民间一直有“竹子开花,马上搬家”之说。因为多数品种的竹子开花结果后,即成片死亡,似不祥之兆。所以史书上颇多相关记载,可见其社会影响之大。这一点超过了“鹓雏”的影响力,因为《庄子·秋水》中说,这种凤凰类的神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练实,古人多认为是竹实或称竹米(亦有苦楝树果实一说)。
当然,文化人更认同《庄子》。大量涉及竹花的文字,都与凤凰神鸟有关。秦主苻坚灭燕后,沉湎于男色、女色,受到王猛“切谏”后,才比较收敛。当时民间有童谣“凤皇,凤皇,止阿房”, 苻坚想到《庄子》所言,“乃植竹数十万于阿房城以待之”。但凤凰终究没来吃——它比竹子开花更难遇万倍。
“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这是唐代杜甫在《述古》中的悲叹。老先生似自比为凤凰了,而皇帝没有给他相当的重视和待遇,即“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其实,皇帝的垂青恰如竹花开放,十年百载难得一遇啊!你何必不满呢?历史上被埋没的“凤凰”多了去,包括当过大唐宰相的张九龄。他曾在《感遇十二首》中表达渴望:“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便是遭到贬谪后的一点乐观。竹花在其中毫无不祥。
写竹花的古人,可能大多没见过它,说来说去都是用典。但,宋代周紫芝幸运地目睹过竹花芳容,而且满怀欢喜——
七闽山中地不足,往往连山暗修竹。
今年是处生竹花,竹米登囷日千斛。
大家炊饭饷田夫,小家作糜饥饫腹……
——这个景象的确很壮观,也给了当地百姓幸福感。周紫芝解释说,“作乐府短歌以纪异事,将以俟采诗者择焉,盖诗人之职也”!可见在当地,此景也是难得一遇。竹米竟然承担了稻米的职责,必须赞叹老天有眼!问题是,不久后竹子会大面积死亡,咋办?明代袁宏道对此满怀恐惧地说过——
嗟乎民日难,官日苦。竹开花,矿生土。(《逋赋谣》)
——这是就征收未交的赋税(逋赋)而言,“竹开花”直指对未来的绝望感。
据吃过炒竹米的人说,其味香美。只是太难得此物,因此关于它的花及吃法,江湖传说很少,大多仍然存在于想象中。元代某人作《访樵隐不遇诗》道,“岩下响知松子落,洞中香是竹花开”,不知是真的赞美竹花很香,还是别有用意?其实竹花并无显著味道。清代毛奇龄有一阕《摊破浣溪沙》,系“怀张七雏隐粤东未归”,道,“黄木湾前芦雁稀,琵琶洲畔竹花飞”,仍然是美好想象,他根本没见到竹花,而是以此暗指“张七雏”是个凤凰般的优秀人才罢了。在真实生活中,最好别期待“竹花”,其本质是死亡前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