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圈里太多不学无术之人!

文 | 柴柴
最近一段时间的几点随记随感随想:
1.摄影作品看多了,发现不少作品喜欢抖小机灵、耍小聪明、玩小心思。这些作品虽然一时半会迷惑于人,但时间一长,终究会露出肤浅、滥俗、形式主义的一面;
2.是人都有惰性。这惰性不光体现在身体力行上,还体现在思想认知上。对于自己看不懂不理解的事物,很多人首先做的不是去深入了解,而是掉头不顾,掉头时,有的还会骂骂咧咧,甚至吐上一口痰。如此,龟缩于自己已然熟悉的事物之中,固然让人感到安慰舒适,但未免太不思进取了。如果对看不懂不了解的事物,首先尝试着去理解,这样,打开一扇新窗子、认识一个新世界也是很有可能的;
3.艺术摄影圈里很多人没有自己特有的观看视角,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坐标,说白了,就是不学无术。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4.杜曦云在《装饰——“伪当代艺术”的实质》一文中写道:“那些打着‘当代艺术’旗号的时尚艺术趁机登堂入室、大行其道。如今,在中国大大小小的美术馆、画廊、艺术博览会里,所到之处都是这类‘伪当代艺术’,就是这个原因。而且这类产品的美学趣味大同小异:几何化造型(极简主义的美学)、高纯度色彩(波普艺术的美学)。最不约而同的特征是:掩盖现实问题、粉饰生存困境、没有批判性锋芒。说穿了就是——装饰。”直截了当地讲,这类时尚艺术就不应该冠之“艺术”二字,叫装饰品不就完了。杜曦云所说的这个现象,在摄影圈里也有类似情况,很多沙龙摄影作品不是也在打着艺术之名登堂入室,高声叫卖;
5.台湾影像媒介评论家、学者、教授郭力昕的《论新纪实摄影》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新纪实摄影的艺术实践百花齐放,许多作品在看似随意之中,透露对当代生活的尖锐批判,它们其实可以承载深刻的政治讯息。但也存在不少作品,打着艺术摄影的旗号,呈现虚无和自呓,或耽溺于支离破碎的、近于恋物的影像搜集。”对于郭力昕所写的后面一句话,国内有些标榜新锐的摄影师们,真该好好读一读,想一想;
6.虽然创作跟做人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你想做一位真正的艺术摄影师,我还是希望你能葆有悲悯心、正义感、大智慧。我所说的悲悯心,不是让你时时感伤、流于滥情,正义感也不是只有一腔热血。这里的悲悯心、正义感,是大智慧之下的悲悯心、正义感。想要你的作品达到一定的高度,充满大智慧之下的悲悯心、正义感,就不要流于表面,不要仅止于玩弄形式,而要达到理性深度,揭示结构性系统性因素;
7.如果你真想每日精进,还是要少一些碎片化阅读思考,多一些系统性阅读思考。对于以上这些碎片化的正确废话,大家可以看过即忘。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艺术摄影圈”,阅读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