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尚有几扇通向幸福的门 | 本周读书总结
2019 年,我下了一个决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读一本书,每本书读完,至少写出两三百字,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完的感受。
同时,每个月我为自己确定了一个阅读主题,一月的主题是「幸福」。
在经过了三周的阅读后,我感觉越来越乐观。这世间尚有几扇通向幸福的门。
感觉一个大的答案正在脑中慢慢成形,不同书籍中有各自呼应的部分,正在向一起聚拢。我感觉我离我想要的那个答案越来越近了。
本周读了 7 本书,其中 3 本是关于心理学,此外还有一本书信集,一本考古学科普,一本写作工具书,和一本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在战火中写下的日记。
01
简•麦戈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

推荐指数:★★★★
建议以下朋友阅读: - 热爱游戏的朋友; - 想让工作生活学习变得更有趣的朋友。
最近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为了让自己的罪恶感少一点,我就读了这么一本书…
在作者看来,游戏是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游戏最容易创造心流的体验,更容易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和自豪感。
借助好的方法,我们甚至可以在通过游戏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
我们不应该在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中二选一,我们可以通过游戏世界去消解现实中的抑郁和低落,而更不一样的做法,是从游戏中取经,来改造现实世界,让学习和工作变得更有趣。
简•麦戈尼格尔在2009年因为一场事故而得了脑震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变得健忘、迷糊、抑郁,而她帮助自己走出来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设计成了一款游戏,把每天的努力变成了一场升级打怪的冒险。
她还在 TED 演讲中分享过这一段经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 Jane McGonigal: The game that can give you 10 extra years of life.

02
简·麦格尼格尔《游戏改变人生》

推荐指数:★★★★
建议以下朋友阅读: - 热爱游戏的朋友; - 想让工作生活学习变得更有趣的朋友。
这本书可以说是《游戏改变世界》的姊妹篇,《游戏改变世界》更偏重于我们怎么看待游戏,而《游戏改变人生》更偏重于我们怎么借助游戏化的思维,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
游戏其实是个挺奇特的玩意儿,我们在游戏里要么会经历一些颇有难度的挑战,也会做很多无聊的重复劳动,可我们偏偏乐此不疲,恰恰是因为游戏的设计者们用了很多窍门的方式,不断给我们刺激,给我们正面反馈,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到「心流」的状态,然后一次次的挑战和一次次的重复就变得有趣得多。
如果我们可以从游戏背后的原理中找到一些启发,把人生中的挑战,工作中的重复劳动,都变成一次有趣的「升级打怪」,那我们就会快乐得多。
03
埃里克·克莱因《考古的故事》

推荐指数:★★★★
建议以下朋友阅读: 热爱历史的朋友; - 对考古学好奇的朋友。
这是一本非常好玩的考古学科普书。作者是美国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在中东、希腊、美洲都进行过考古。他在这本书里用明快的语言给我们梳理了考古学的历史,人类考古的重大发现,庞贝、特洛伊、图坦卡蒙,很多考古的真实故事甚至于比那些传说和奇幻电影更加吸引人。
而且作者一直处在一个和读者,尤其是外行读者对话的状态,去回答那些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如何确定在哪挖?挖出来的文物怎么鉴定是哪年的?为什么很多文物历经数千年却还能保存下来?
还有大家最关心的,考古队员能把文物拿回家吗?

时常会有人说考古就是国家许可的盗墓,在1920年这也许是真的,而到今天,考古学已经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比起「寻宝」,考古学家更在意的是保护与复原,首先让珍贵的文物能长久留存,在通过他们去推断,那个年代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如何生活的。
某种程度上,他们很像福尔摩斯,某件文物更像是让他们破解谜题的证物,过去是怎样,那个真相,才是他们最想得到的宝物。
04
萨德·伊斯康德《烽火守书人》

推荐指数:★★★★
建议所有朋友阅读。
萨德·伊斯康德出生于伊拉克,后来留学英国,成为著名的文化学者。在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他回到巴格达,就任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致力于抢救国家文化财产。
这本书就是他在2006年、2007年的一部分日记。
我觉得这个中文书名翻译得特别好,因为整本书就在叙述两个主题,伊拉克的烽火和他们守护文化的艰难。
伊斯康德的记录非常克制,甚至有一点像流水账,即使每天太多感情色彩,可是依然看得我心惊肉跳,书中时常会有记录,某日某位同事没来上班,第二天还没来,第三天还没来,他们四处打听,依然没有他的消息。一周后他们得知,这位同事在上班路上被狙击手击杀。
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而那时的伊拉克则是人间炼狱,如何在炼狱中重建一座天堂,他们的艰难真的是超出我们所能想象。
05
劳拉· 布朗《完全写作指南》

推荐指数:★★★★★
建议所有朋友阅读。
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写作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种技能。说是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需要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再加上适当的练习,我们写作的能力就一定会提升。
《完全写作指南》是近几年我看到的最好的写作工具书,这本书有两个亮点。
一是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容易上手的写作方法论,通过六个步骤,让我们用文字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
二是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写作指南,从便条、商业邮件、社交网站上的自我介绍,到学术论文、个人简历和投标书,这本书涵盖了我们生活中有可能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类型的文体,并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我们需要注意的要点是什么,优秀的范文是什么样,哪些错误应该避免。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简明易上手的写作系统,同时针对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需要写作的情景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模板。当你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要动笔写点东西的时候,翻开这本书,你就不会咬着笔杆发呆了。
06
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推荐指数:★★★★★
建议所有朋友阅读。
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收录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30岁的时候,给一位20岁的朋友写的十封信。主题宏大却有贴近我们的生活,总结来说,就是如何创作,如何生活,如何找到幸福。
虽然里尔克距离我们已经超过100年了,可是那些问题我们依然会碰到,而他的解答依然可以滋养我们。
里尔克的笔触充满温情,描述的人生却有些冷峻,我们生而寂寞,世间艰难颇多,而在看清这些之后,如何更有力量的生活,这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好答案。
除此之外,这本书中里尔克一些其他的告诫,放到今天仍有很大的意义。比如他谈到「反讽」,写了这样一段话:
「你不要让你被它支配,尤其是在创造力贫乏的时刻。在创造力丰富的时候你可以试行运用它,当作一种方法去理解人生。纯洁地用,它就是纯洁的,不必因为它而感到羞愧;如果你觉得你同它过于亲密,又怕同它的亲密日渐增长,那么你就转向伟大、严肃的事务吧,在它们面前它会变得又渺小又可怜。寻求事物的深处:在深处反讽是走不下去的……」
面对今天互联网上太多的阴阳怪气,这段话似乎依然字字价值千金。
07
陈海贤《幸福课》

推荐指数:★★★★
建议所有朋友阅读。
不论是我自己的感受,听周围的朋友的抱怨,还有看公众号上收到的留言,我感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奇特时代,我们理应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条件更幸福,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去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交流,我们可以买到这个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美食,我们可以去所有自己想要去看到的风景。
偏偏我们没有那么幸福。我们焦虑,我们低落,我们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对过去的自怨自艾,和对未来的惶惶不安中。
这本书,就是陈海贤老师给我们的药方。

积极心理学的著作,其实很多时候看起来多多少少会有些接近「鸡汤」,这是因为很多让我们感到焦虑的问题,并不全然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我们对自我和这个世界的认知。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视角,去接纳更多,比如自己的不完美,现实的不完美,来给自己「解绑」。那和「鸡汤」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否给出更有效的方法,不是一味在劝说你「看开点」,「放下吧」,「勇敢些」,而是能告诉我们如何真的能做到。
另外一点不同,就是这本书看起来写得很「软」,但是背后是有很硬的知识在支撑的。所以,如果你想了解积极心理学,而又对专业教材望而生畏,不妨可以把这本书当做入门。
本周你读了哪些好书,想和大家分享呢?或者,你有哪一本书还没来得读,想让我帮你先「尝尝」?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