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情商智商大决斗
《宠儿》:情商智商大决斗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东海西海,心理悠同。如果说《冷战》是外国版《芳华》,那么《宠儿》就是外国版《延禧攻略》了。《宠儿》情节,可以令人想起朴槿惠与神秘助手、张学良与杨玉霆的故事,联系到芈月、武则天等多种中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甚至也可以联系到苗棣先生刚出版的新编历史传奇小说《赤龙》情节。
三个女人一台戏,《宠儿》就是关于三个女人的故事:英格兰女王安妮、旧宠莎拉、新宠阿比盖尔,核心事件还是政治与情爱的纠结。情节织体在两位宠儿间展开,说的是她们横刀夺宠的段子。与国剧细节有异的是:两位宠儿并没有采用下毒药、杀小孩这样的手段,她们也没有谋害女王安妮的动机。电影对女王以及两个宠儿的人设,并没有使用道德化视角,搞人身攻击,三个女人各有其可怜、可爱、可恨之处。即便旧宠莎拉僭越、粗暴,没有她的协助,浑身是病、满心是伤的女王安妮不能坐稳王位。没有新宠阿比盖尔的成长和制衡,女王早晚会大权旁落,成为莎拉彻头彻尾的傀儡和木偶。两个女宠在朝廷各有政治外援,服务于国家战与和两个战队。所不同者,莎拉基本是个弱智政治家,与其丈夫马尔堡有操控国家政权的企图和嫌疑;阿比盖尔则主要是为了人身安全自保,不得不想出各种招数奋起反击,而最终击败莎拉。没有看出片中的阿比盖尔有太大的政治企图。我们对英格兰历史背景不熟悉,没兴趣也没必要深究战与和两个团队的是非,但从人民立场观察“加税与否”这个戏核,似乎阿比盖尔团队更具有正义合理性一些。但这并不表明莎拉的政治立场就是明显错误的,况且影片以女王情感、思想、立场的游移不定、翻来覆去,表明了她的心理矛盾。更重要的是,似乎这些政治是非也不是电影要表达的终极要点。
情欲、政治、人性,是《宠儿》情节的三个支点。其实,可以进一步简化为政治与人心、时势与利益、情感与理性的矛盾。话好说,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搞清这里面的恩怨是非。唐朝赵蕤写了本《反经》,里面讲到过“恩生怨”的人性逻辑。没有韩信,刘邦得不了天下;但韩信要是老活着,刘邦和吕雉也睡不了安稳觉。所以当刘邦得知韩信被吕雉害死,也是喜极而泣。没有张居正,大明王朝没有回光返照的几十年;但不清除张居正死后的精神笼罩,万历就觉着自己怎么也不是个真皇帝。没有多尔衮与鳌拜,满族人能不能进关还另说,但这两人如果一个不意外摔死,另一个不被设计活捉,顺治和康熙这爷俩终究可能性命不保。怎么看这些历史事变和结局呢?道德评价可以事后追加,但在当时可能只能取决于功利计量、智力逐鹿。明清皇帝还是沾了儒家道统的光,皇权在手,皇帝都有先动手的自由和便利,胜率较大。在《赤龙》中,夹在两个兄弟皇帝之间的民族英雄于谦,为封建皇权观念压迫和陷害,也只有冤枉赴死的唯一结局:因为具有儒家忠义观的他,虽为兵部尚书,也不会武力反对明英宗复辟。但汉唐中后期的皇帝们就没有那么顺利和幸运了,被太监这些阉货们废杀如儿戏。
女王安妮是幸运的,因为她的两个宠儿莎拉和阿比盖尔,既没有想夺取她的王位,更没有想要她的命。这两个宠儿只是想扩张自己的利益,彼此之间斗得不亦乐乎,死去活来。当然,这也因为身心重伤的安妮女王,毕竟没有失却最后的政治自主和人性警觉。在这一点上,安妮还真有点像嘉靖、万历皇帝:表面上稀里糊涂,实际上仍大权在握、乾纲独断。莎拉之败,败于矫“情”僭越,不分上下,蹬鼻子上脸。而安妮呢,其风格也没有高尚到中国汉朝某位皇帝,要把皇位禅让给他的好基友。那么,阿比盖尔就取得最终胜利了吗?《宠儿》结尾场景,已经给出了说明和暗示:这位洋版魏璎珞,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自鸣得意,悠哉悠哉,优哉游哉,在强光透窗的地方,晃着脚丫子玩手指游戏。这时,躺在景深黑暗处床上的老女王安妮睁开了眼睛,看到了阿比盖尔的自然化表演。女王挣扎着起床,蹒跚到房门边,严令惊慌失措的阿比盖尔过来跪下来给她捶腿;此时,两个女人的脑袋和战场图景反复叠画、叠化……
故事结局是开放的:洋丫鬟阿比盖尔. 魏璎珞恃智夺宠、仗才破敌,居安不思危,已经处于生命危险之中,不知她的泪水能否让她妙脑生招。此时呢,王宫外的莎拉正洗心革面、紧锣密鼓地试图卷土重来。如果有《宠儿2》,老女王安妮还能有像现在这样从容自如玩平衡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吗?这些宠儿,会继续甘心当宠物吗?王权和臣权,龙蛇游戏,这些历史之谜之为迷,在于难知。
影片艺术水准较高,事件喧宾不夺主,仅仅围绕刻画人物这个中心任务。有好几个场景对人物心理的表现很深入,也很抒情。叙事舒朗,张弛有秩,没有急冲冲像吃热豆腐似的往前赶,赶得观众急躁和难受。最突出的感受是影调大比例明暗反差,这固然有作者的艺术意图,但好多时候让观众看不清画面也不好。影片的性刺激台词和画面偏多了,有的并不是塑造人物所必须。整体艺术风貌来说,是个优秀片子。
-
左易龙船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1 17: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