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展策划师证的一些观点
1.为什么生出这个证?
首先我们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国家,这个特色体现在各个方面。就是说不论是什么行业、工种、协会、活动都必须有所谓的管理(监控?)。
这种管理体现在审批、评级、收费(这很重要,国家财政税、利、债、费,会展都有的)。
证这种东西本来是行业标准的一种认证,既然是认证就需要机构,而中国特色就是政府认证,这是越俎代庖。而为什么什么都要政府掺和?是为了监控。
评级专业人士(我并不是说大学教授不专业,但是行业评级应该强调行业内从业者的成分,那会更加合理),但是这个我很少看到正规企业(会展主办方、场馆、搭建商、服务商)能认真推动行业评级制度。
收费这个问题很玄妙。就我所知,现在主要收费的是来自于培训,除去报名费、特殊人士的返点、租借地点和师资(如果算是?),培训机构的利润还是不错的。比较多的有大学的培训班、专门培训机构、说不清楚的培训机构等。大学的,一般是会展证主考学校的老师(他们一般是技能认证的阅卷的)办的。专门的机构和说不清的机构如思妍、豆角以及说不清名字的培训班都有这个证。当然收费不一,几百到几千不等。
当然,培训对于他们是为了赚钱(这是必须的第一目的),培训对于学生讲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赚钱自然是可以给各个有此专业的院校老师一些返点,拉生源的。当然培训机构也需要给出题人、监考等返点,不然答案从何而来,拿证率从何而来?
于是这个证,跟天朝的其他证的模式一样,生发出各种乱象。
2.会展策划师证的用处
既然有这么个证件,有关部门自然会想办法去赋予这个证所谓的作用。
首先,这个证的产生原因就是为了有关部门的监管,也就是会展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就是说,你拿到初级证才能从业,拿到相应等级才能得到职位晋升。而这些就需要有关部门的认定,从而通过这样来监管这些人员。这是典型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
其次,就是为了统一思想。既然是准入制度,就必须有一个认证。认证的最简单就是考试,因为它可以让很多人死记硬背一些东西,从而有统一思想的作用。会展知识有几类:历史及其构成(概念性的)、策划方法(赚钱的由头)、营销(赚钱的手段)、法律(雷区)、其他相关(公关、展示设计、物流、报关等)。当然这些知识是几乎全面的能让一个学生能了解会展的大概模式。但是仅限于了解。因为正如中国式教育的失败,我们总妄图告诉学生所谓知识的大道(大框架、方向),而不教会学生如何去创新一样。这种应试教育基本和市场脱离的关系,因为市场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工人。尤其是传媒公关性质的会展,死板就意味着死亡。
再次,就是中国式的身份迷失问题。我们常常急于证明自己,从而为了面试的脱颖而出。证件证明不了什么,毕业证只能证明你是毕业于什么学校,而不能证明你学到了什么,这点尤其体现在中国的学校。
既然提到就业问题,就分析一下证在就业的真实作用吧。
1.哪些企业会认可这些证件?
当然,拿着这些证件去面试的基本是新毕业的学生了。面对很多非专业对口的会展公司的岗位也会有很多人投简历。
会展业有:主办会展公司、招展代理公司、场馆管理公司、搭建公司、服务商等
2.哪些岗位是空缺的?
职位分析
核心的初级职位:销售类、市场类、运营执行类、设计类(限于搭建公司)
非核心的职位:搭建类人员、平面设计人员、网站及软件设计人员、呼叫中心人员、HR、普通文员(打字、录入、翻译、整理、办公室日常等)
销售类人员对会展专业对口的需求不大,因为基本是电销和拜访。所以语言能力和形象是加分的。公司的考虑是如果能专业对口,起码不用耗费大量时间去做基础培训,可以节约时间成本。但是不懂也没什么问题,销售能力才是关键。
市场类人员对会展专业对口的需求相对销售会大一点。市场主要工作在于推广、制定宣传策略、研发项目、分析数据等。如果专业对口,上手会容易的多,前提是对于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当然这行业如果是新闻传媒类、公关类的也很适合。
执行运营类就相对来说类似于市场。更多的是沟通问题和应变能力,如果能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从而好好协调就会事半功倍。
搭建公司的设计类属于专业人才。设计能力很重要,还要贴合客户的需求。基本不是专业对口。
而非核心的岗位对专业对口也是可有可无的。
所以,专业对口相对于其他专业的人员有优势,可是优势作用不十分明显。因为常规项目的工作内容是固定的,而且发挥的作用也是固定的。专业的对口也并不是说明适合某一部分岗位,所以体现在简历里面或许专业会比证件要来的重要。
奉劝各位别花冤枉钱在这个无用的证上面。
文章写于:2012-06-24 00:02:45
文章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谢谢!
联系方式:chad.yuan@a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