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屿丨皮影戏——即将消逝的中国传统技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甚至传至西亚和欧洲,历史也是相当悠久,不愧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关于皮影戏的由来,在《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亡后,武帝整日郁郁寡欢,甚至连朝廷大事都不愿理会。大臣李少翁心中生出一计,他告诉皇帝他可以让李夫人的魂魄重新现身在皇帝眼前,于是,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图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观看。

武帝看到心爱的人再一次出现在眼前,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对李夫人的相思之苦终于得以寄托,从此重振朝纲。这个故事,被人们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的造型分为三种,分别为原生态,数字化和工艺化。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这样原生态的皮影戏依然可以做出变化多样的表演,尤其受孩子们的喜爱。

数字化,顾名思义,抛开了传统的表演方式,用数字信息展现皮影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工艺化,即为极其精细的工艺制做方法。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目前,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有关部门也在极力保护这样璀璨的传统文化,相信终将有一日,它能在众人面前继续散发夺目的魅力。
-
三余子阅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5 0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