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择校及专业考研指南
考研指南(专业指南/择校指南/院校信息)
1.新闻传播学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种传播现象的学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闻学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的大学作为一门学科讲授。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则首先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我国新闻学科创建的起点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传播学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7年,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组合成一个一级学科,称为“新闻传播学”。
下设4个学科方向: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
新闻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不少地方是相通的。新闻学侧重于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实践层面,具体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采制和运作;而传播学研究范围广泛,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紧密结合,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研究传播活动主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是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因此,网络媒体行业急需大批通晓媒体和网络知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开拓市场,在远未饱和的市场上抢滩登陆,打造未来数字时代的“传媒航母”。
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方向
(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新闻理论研究: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新问题、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第二,新闻业务研究: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而且信息搜集、分析、整合、呈现等综合创造能力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第三,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都面临着新的任务。
(2)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
(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科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包括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类型、制作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受众、收视(听)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新媒体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新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
(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由广告学和传媒经济学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本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大众传播的形成时期。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主要分五个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研究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品牌传播:围绕着品牌建设而进行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媒体运用;第四,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的本质,传媒产品的性质与产制方式、传媒的消费结构、行为与绩效、媒体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等内在规律。第五,传媒经济实务:研究传媒组织的决策、战略及其他经营管理问题。
2.择校指南
(以下排名仅供考生参考)
一、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排行: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2复旦大学 3中国传媒大学 4武汉大学 5暨南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大学 2四川大学 3北京大学 4清华大学 5云南大学 6厦门大学 7浙江大学 8南京大学 9华中科技大学 10河北大学 11上海大学 12安徽大学 13辽宁大学
二、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的专业排行
新闻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传媒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复旦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武汉大学 2暨南大学 3南京师范大学 4四川大学 5南京大学 6华中科技大学 7厦门大学 8浙江大学 9辽宁大学
传播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复旦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武汉大学 4中国传媒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云南大学 4上海大学 5云南大学 6上海大学 7浙江大学 8厦门大学 9河北大学 10安徽大学 11南京师范大学 12四川大学
3.院校信息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始建于1981年,是改革开放后全国建立的首批9家新闻学专业之一。1982年开始招生,1995年正式成立新闻系,2000年成立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艺术类)5个本科专业和一个文化教研室。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出版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新闻传播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7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5人,博士及在读博士40人,拥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在全国1000多家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中优势明显。目前有15位教授在全国性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副会长和常务理事职务。
新闻学专业2007年获批为全国首批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河北省重点学科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年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的数字媒体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室获批省级实验教学中心。2012-2016年,学院先后建成三个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北大学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大学伊斯兰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省文化产业与社会服务研究基地。2016年4月,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为河北省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是河北省内文化产业领域唯一省级新型智库。教育部2013年公布的全国新闻传播学科排名中,本学科在全国排名为并列第8,并被纳入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实力第一梯队。
多年来,新闻传播学院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他们活跃于国内外各级各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始于1983年的新闻系,2000年12月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
学院现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传播四个系;6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设计方向;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五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广告与媒介经济、数字媒介;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数字媒介、广播电视艺术理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一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拥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一个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多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人,教授21人(含博导17人)、副教授19人、讲师14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以及在国外或境外学习、访问、交流、讲学经历;有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入选国家第一批“万人计划”、4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位珞珈杰出学者、1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位珞珈学者特聘教授、3位珞珈青年学者。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0多位海内外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人士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1500人,其中本科生7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7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近300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十分注重创新与发展。已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关注现实并服务于国家新闻传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科研思路,注重整合配置学术资源,开创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领域,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现有一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一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社会转型与中国大众媒介改革、一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2个CSSCI收录源刊:《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国媒体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根据2012年第三轮国家学科评估结果,我院学科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三(得分第三)、位次第四。
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学院每年要主办一到两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传播学院、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中心、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研究中心、新西兰坎特布雷大学政治学与传播学院、韩国成钧馆大学放送学院、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台湾文化大学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传播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3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学院建有全国高校第一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教学实验设施齐备,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厅、多媒体报刊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摄影实验室等,总面积1090平方米,实验设备400多台(套),设备总资产达1000多万元。院图书资料室面积达1000平方米,拥有中外图书50000余册,订有中外报刊230余种;电子阅览室可与校图书馆共享电子文献资源,可供利用的网络和光盘数据库有400多个;现刊阅览室可供100名读者同室阅览。
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开展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共建。根据共建协议,双方将共建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和研究智库,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高地、培训高地和理论高地;国家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优秀新闻工作建设者培养和湖北省新闻宣传系统在职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推动形成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新闻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国家级智库;在全国特别是第一批部校共建的新闻学院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新闻教育历史悠久。1922年厦门大学就开始了早期的新闻教育,开启了中国人办新闻教育的先河。1983年成立新闻传播系,在中国大陆率先以“传播”冠名,体现了厦大新闻传播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2007年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正在为打造面向海洋、亚洲一流的现代化新闻传播学院,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立足中华并具有国际化眼光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
■ 1922年 成立厦门大学新闻学部(1926年停办)
■ 1983年 成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以“传播”冠名,创办广告学专业、国际新闻学专业,开大陆先河
■ 1985年 创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
■ 1994年 设立新闻学硕士点
■ 2000年 传播学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再次获批。
■ 2002年 设立传播学硕士点
■ 2005年 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博士点及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硕士点
■ 2007年 成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2008年 设立传播学专业
■ 2011年 设立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 2012年 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在百年山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山东大学的新闻学教育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开设的新闻专业专修班。1985年恢复招收新闻专业专修班;1996年,山东大学重新开启全日制新闻学本科教育,当年成功申请新闻学本科专业;1997年成立文学院新闻系,正式招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2000年新山东大学成立后,文学院改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同年获得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设计艺术学(视觉文化与传播)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国家首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为为国内新闻传播学2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并于当年成为全国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授予单位;2014年获批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新闻传播学院独立建院,同时山东大学电视台整体划归新闻传播学院建制。学院现任院长为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兼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吕芃教授,现任书记为博士生导师王德胜教授。
在十余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山东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逐步建立了山东省唯一的“学士(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完整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点等研究生学位点,以及新闻学、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新闻传播学为中宣部、教育部确立的“部校共建”重点建设专业,设计艺术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9人(含博士导师);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14人,占61%;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占83%;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者12人,占52%。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充满发展活力。
在学术研究方面,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实力雄厚的良好环境,在新闻舆论工作研究、公共传播与公共管理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影像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等方面具有比较鲜明的优势和特色。目前建有山东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品牌与传播研究基地,以及山东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大数据与精确传播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在国际交流方面,新闻传播学科与美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的高水平科研及教学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除了派出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实地考察,以及派出学生进行访问学习或联合培养之外,还邀请高水平的国外教师、资深记者记者等传媒学界与业界知名人士到学院讲学或直接承担研究生课程。
在业界交流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以及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电等省部级媒体,及其他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建设有教学实践基地,并聘任具有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专家39人,其中兼职硕士导师13人,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业界教师26人。
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院获得来自宣传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全方位的教学科研支持。目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确立的全国10所与地方宣传部共建的高校新闻院系之一,是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16个部属高校新闻传播学文科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单位之一。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早期四川大学曾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等几大学院,文学院历任院长有向楚、朱光潜等学术名家,曾任中文系主任的有谢无量、刘大杰、潘重规、杨明照等著名学者。50年代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建制,分为中文、外文、历史等系。1994年恢复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等系。1998年又进行调整,将原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与原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合并,组建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年,学院进入首批十所与地方宣传部门共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序列,加挂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牌。现任学术院长曹顺庆教授,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院长李怡教授,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莹,副院长胡易容教授、周维东教授。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156人,其中教授55人(含博士生导师36人),副教授41人。他们中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名(曹顺庆)、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项楚、曹顺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曹顺庆、张弘、金惠敏),青年长江学者2人(傅其林、周维东),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级学会正副会长9人。
学院现有文艺学教研室、语言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学人类学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广播电视学教研室、广告学与符号学教研室、编辑出版学教研室、传播学与新媒体教研室、戏剧与影视学教研室、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教研室等15个教研室;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比较文学研究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史研究所、巴蜀语言文学艺术研究中心、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以及新闻传播学科的出版融合发展实验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传播研究所、广播电视研究所、创意产业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西部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是四川大学文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种层次的办学体系,所属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在第二轮、第三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先后排名全国第五。在第四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为全国并列第三,等级为A,新闻传播学学科等级为B+。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四川大学文科唯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2个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设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比较文学研究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基地和四川省“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等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敦煌变文全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明清以来西南官话区地方志方言俗语集成”、“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通史”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国内顶尖期刊和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敦煌文学丛考》、《王梵志诗校注》、《唐代白话诗派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简明汉语史》、《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宋代诗学通论》、《世说新语辞典》、《中外文论史》(四卷本)、《比较文学学科史》、《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学术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集韵>校本》等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教学改革成果“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双语人才培养”、“比较文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诗歌艺术》、《比较文学》、《中华文化》等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主办的学术集刊《中外文化与文论》、《汉语史集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为CSSCI来源集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为全英文国际期刊,由国际著名出版社routledge出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传统语言文字与文献研究、宗教语言文学研究、敦煌学研究、俗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文化批评研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等特色方向,在国内、国际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现为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等5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媒介经济、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符号学等7个二级学科点)和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出版硕士(MP)2个专业学位点,还设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多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等国内顶尖期刊和SSCI、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专著《舆擎中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力提升方略研究》、《广义叙述学》和《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教学改革成果“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育改革新途径”、“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主办的中英双语学术期刊《符号与传媒》(Signs & Media)、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共建的学术期刊《新闻界》均为CSSCI来源刊物,形成了新闻舆论与导向研究、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西部广播电视研究、“美丽中国”研究、广告与传播符号学研究、民族出版与公益出版研究、网络行为与认知研究等特色方向,在国内、国际新闻传播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闻传播学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与传播分中心,具体包括传播认知科学实验室、数字采编实验室、焦点小组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演播厅等,实验用房总面积达106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00多台件,总价超过1000万元。
学院建立和完善了与国内外专家、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制。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学术的前沿动态;同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10余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互访讲学、合作研究等双向合作交流关系。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学院十分重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根柢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每学期都开展大型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主讲,大大拓展了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还举办了多期由优秀博士生主讲的“博士论坛”,以及由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与主讲的“尊经论坛”;同时积极鼓励本科生进行文学创作,资助出版了《起点》、《青桐》等文学刊物,资助所有主干课出版了课程刊物。
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的努力奋斗,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成绩斐然,所培养的博士生已有多人成为长江学者,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已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理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拉开“双一流”建设的序幕。2017年,四川大学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将重点建设12个一流学科(群),以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干学科的“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榜上有名。学院未来的学科发展将紧密围绕“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一流建设方案展开。力争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学科的基础上,以构筑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立体化传播体系为背景,开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建设成为有川大风格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术高地。
-
是小傻瓜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9 00:33:40
-
呀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8 14:36:35
-
不想干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7 10:42:48
-
热啊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6 13:12:57
-
一条叫飞鸟的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3 21:28:46
-
频率笔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1 13:34:11
-
金陳伍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3 12:13:39
-
米奇妙妙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2 20:12:28
-
垚垚的蛋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0 22:05:50
-
滑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4 23:04:25
-
已注销001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23 10:23:36
-
八百斯巴达兽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2 08:37:38
-
坦尼克的深海戒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8 15: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