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黄金海岸 谁在烽烟彼岸
离上一篇日记已经11个月了……
一年骤然过去,变化也不是很大。
阅读和运动都在坚持。
抗寒能力上升了不少,最低耐受温度已经从24℃降低到15℃了……
选择困难症,拖延症和间歇性的焦虑抑郁依然有,但慢慢有好转。
送别了姥姥。握着手看她停止呼吸。对死亡更加了解。
工作上有进展,亦有许多许多不够好和亟待完成的事情。
2019年,从年初开始的改变,大概是有两个。
一是发誓要履行对自己的每一个承诺。
不做那个轻佻撕毁约定的人。不许下有可能无法兑现的诺言。
二是不讨好他人。或者说,不寻求认同感。
不刻意争取别人的赞许和认可。不多做解释。也不在意误解、反对和攻击。
如果要再加上第三条,大概是,不囤积物品。
丢弃和捐出越来越多的东西。减少购物和存积日用品。尽量不被打折促销的信息诱惑(这点真的很难)。
比较有效的方式,大概是在做每个购物决策前问问自己:
1、你缺钱吗?(答案:不是。——那么不需要趁打折买。任何时候正价买都没问题)
2、你缺这个东西吗?(答案:不是——那么不需要现在着急买。需要的时候再买就好了)
一整个冬天都在穿同样的几件牛仔裤,卫衣和羽绒服。非常疑惑去年冬天到底为什么要买一件BURBERRY羊绒大衣,基本上属于在温暖的南方平日里完全没有机会穿的东西。
其实连羊绒围巾也不需要。
保持通透感是好的。
像风吹过天空,水流过河床,百千亿劫中遇到的人路过身旁。
不动声色地看它们过去。留下是好的,不留更好。
对白如果无意义,就无需发生。
炫耀的,虚伪的,矫饰的,煽动的,乔张作致的,贩卖焦虑的,明褒暗贬的,言若有憾心实喜之的……这样的言语社交网络上太过泛滥。不说也罢。
沉默或许比喧嚣更接近善良。
(温柔的,安慰的,理解的,诚挚的,简洁明晰的,推心置腹的、言之有物的,传递力量和温度的……当然希望能做这样的表达。)
放下“我”,是一个艰难的功课。即使【因为某一刻感受到“放下了我”而感到欣喜】,也是实际上并未放下。
见贤思齐,闻过则喜,需要你放下傲慢和自我保护。用通透和变化的态度处置事物。
不妒忌他人,不贬低自己,不拒绝评判,也不拒绝改变。
当然还未能做到,但至少知道那是一个方向。
有时候也会想起,之前遇到过的人们。
记得听过的歌与情话,收过的花和信件。仿佛是从幻象里,淬炼出最美艳的片段。
他们和她们,已经焰火浮空,消散不见。
荒谬的事情是,人类早已习惯把社交网络等同于个体间的实际关系。
当QQ不再上线,博客关闭,微博停止更新,朋友圈变成灰色横线,就意味着某个人永远销声匿迹。而当记忆失去章法,故事仅存几页残存的便签,真实性无法与谁相互对照。放下或否,已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终究会被忘记,也终究会被想起。
那几年里,彼此真正寻求的或许不是爱,只是对抗世界的盟友,和说同一种语言的旅伴。
冀望留下深刻痕迹,冀望被真正地理解和看到过,冀望改变了谁的人生,冀望老去后有重逢可期……
都是一腔孤勇面对纷繁万物时的幻象。
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各人得各人的眼泪。被称为是了悟的迹象。
到了某个年龄之后,你会和大多数人分离。
路遇的一切注定被写进歌谣,如同奥德修斯最终会归乡。
是的,我在叙说时总会假设有个倾听者。
写下的文字即使此刻也怀着微薄愿望,想或许你会看到。
许多被标记为未完成的事,都只差一个悬而未决的交代。像许多原应是知己的情感,都被误读成了爱。
尽管回顾已无意义,但若能爽快承认,也算一种进步。
多年前未曾踏出那一步,欠缺的不是勇气,是爱。
新一年,再次迈进同一条河流。做计划或许无意义,有大致方向就好。
2019,希望对时间有更好的掌控力。
信守承诺。摈弃认同。尽量减少物与事的挂碍。
保持宁静和愉悦。并且坚定地做一些事情。
多一些给人爱,温暖和力量。
(最后一句,希望我爱的cp多发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