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

2016年5月 尼泊尔、加德满都
泰米尔的清晨,有一种别样的气息。我和朋友们吃完早餐,从旅馆步行前往我们的第一站——杜巴广场。

书上说尼泊尔真不愧是“万神之国”,所到之处都是庙宇,可以达到“五步一小庙,十步一大庙”,今天真的是亲眼验证了它。在加都,的大马路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而且最多还都是4车道,其余都是只有5米左右的宽度的小街道。在这总共才10多分钟的路上,每走几步路,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庙宇,逢路口必会有大庙。
两旁清一色都是买各种香料和手工艺品的小店,行人很多,还有各种摩托车滴滴的声音,有时候会觉得仿佛回到了中国的六七十年代,有时会感觉自己身在电影镜头里。
每一个店主都很热情友好,在街上迎头遇到的本地民众见到我们很多都是双手合十、面带微笑、说着“Namaste”向我们问好,这些场景,完全不同于中日韩美以及其他的“现代化”国家,这一瞬间,我感受到浓浓的异国情调,这才是真正的国外旅行该有的部分。这个时候,加都它是“异域”的。

到了杜巴广场,因为15年地震的关系,杜巴广场损毁了很多,但是经过一年多的修复,主要的大殿和寺庙基本还是保持了的相对完好的外观。但是帕坦广场和大佛塔毁坏的相当严重,帕坦的绝大多数庙宇都全部坍塌,大佛塔依然是面目全非,还在加紧修缮中,因为地震,整个尼泊尔的旅游业遭受毁灭性的重创,不免惋惜。

来猴庙之前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难道里面有很多猴子吗,到了发现还真的是!真可谓是随处可见,不过提醒各位要看好自己的东西,猴子有可能会抢你东西。

猴庙位于山的顶部,一开始是连续的台阶,看来似乎没有那么容易,爬上台阶有一个售票处,外国人只需要200卢比就可以上到顶端,感觉沒有比这个门票更值的地方了。

虽说台阶不高,但是还是挺陡,爬上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终于到达台阶的顶端,可以看到一座白塔和众多的庙宇,尼泊尔的白塔同藏式白塔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尼泊尔的白塔上面都有一对白色的眼睛,寓意是和平之眼。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去,似乎总感觉它是时刻在盯着你一般。

庙宇的旁边是一个转经廊,类似于拉萨的转经走廊,除了信徒之外更多是往来的各种肤色的游客。

这里是庙宇,同时也是一个观景台,整个加都的全景尽收眼底,我站在这里,目视远方,最喜欢这种可以一览无余的地方,关键是这里没有因为地震而受到丝毫的破坏,保留的非常完好,整个加都最喜欢的就是这个猴庙。
和朋友分开之后的几天里,一个人在加都闲逛,在为数不多的大马路上,我发现两个特点,一个是没有绿化,艳阳天下,走在路上百分百无死角的暴晒,真的无处躲藏。
第二是路口竟然完全没有红绿灯,只有为数不多的交警站在十字路口手动指挥,街上挤满了无时无刻不在鸣笛的车辆,这个时候,加都是“混乱”的。
在加都待的越久,走的路越多,加上之前在日本生活的经历,我越发的感觉,加都的“混乱”与东京的“秩序”,加都的“朋克”与东京的“赛博”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是两个方向上的极端,国内的城市位于其中部。
突然间,一个公式在我的脑海闪现,我觉得用来描述上海、东京和加都三者的关系特别贴切:上海的平方=东京*加都。
尼泊尔绝大部分的景区的门票都可以分为三档,尼泊尔公民,一般多有景点都是免票,第二是南亚联盟的国家,一般只用付极低的费用,跟免票也差不多,第三是其他外国的游客,通常比较高。
但是也有一些景区把这第三类外国人再细分成中国人和非中国人,比如帕坦博物馆,中国游客就会比西方游客和日韩游客要便宜,恐怕整个世界范围中国人能享受这种的待遇的也只有尼泊尔了吧。
有一次我坐在在杜巴广场发呆,一个尼泊尔本地人上来以极其热情的态度来和我聊天,用英语夹杂着不太熟练的汉语,他是一名大学生,非常的热情和我交流信息以及给我在尼泊尔的旅行建议,最后我们聊的很开心,最后还互换了脸书账号。
所以我觉的尼泊尔真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国家,世界上极少能有像尼泊尔这样对中国人如此友好的国度。
记得在凤凰宾馆的时候,因为老板和大多数接待的客人都是中国人,前台的的姑娘都是尼泊尔的年轻姑娘,但也都会讲一些简单的中文,中间用中文跟他们聊天,问到她们的收入,她们说一个月只有400人民币,天哪,身为薪资水平还相对不高的中国人感觉这些都好不可思议。
在尼泊尔,即使是人人羡慕收入较高的医生和警察,一个月的薪水不过也就合1000多人民币。并且因为尼泊尔没有自己的工业,所有的工业制品都依赖外部输入,手机和汽车的价格反而是国外的两到三倍。
我们看他们大概就是当年欧美国家看中国一样吧,我们也许在想,本地居民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些年走过中国的西部每一个省份,接触了许多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名义上这些人们的人均GDP很低,但是他们可能居住在一个美丽的牧场或者田野,住在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里。
他们有着他们自己的民族服饰,每个年轻人都会做自己民族的食物,恪守自己的风俗和传统,开心起来就唱起哥儿跳支舞,脸上都带着单纯的笑容。
从他们的生活之中我看到了一种美和坚持,虽然“穷”,但是他们却真的很幸福也很真实。
反观我们,每个人都住在现代化的公寓楼里,每天上班下班,真正又有多少人是幸福的呢?内地的农村的建筑毫无美感可言,我们汉族曾经是最懂得美的民族,可是现在我们却将这种审美失去了。
有多少地方,对多少人来说,生活的全部就在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活”,这个包含了无数风度意义和内涵的词汇,不知从何时起,和“活着”划上了等号,这些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现代文明”可以带来幸福,但是能达到幸福的也绝对不是只有这一条路。“GDP”只是一个数字,不能说明生活方式,也并不能证明究竟快不快乐。
“田园”“游牧”式的生活同样也可以做到,我们的观念里有太多的偏见,总以这些眼镜看待他人,我也越发的爱上在旅行中接触不同的人们,通过这些旅行,使我彻底放下了偏见,以平常心对待我遇到的每一个人,我想这也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