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间不值得”
李诞对着镜头前的许知远说。

许知远反问道:“这么早就看看透人生,是不是对人生的一种不追求呢?”李诞直接了当没有思考说:“就像佛学里所讲的,事件的万物一切都是空。”
被称为饭后的下午茶,代替了许多人午后和傍晚放松的时刻,《吐槽大会》一经播出,就深受喜爱。节目中的李诞,频频刷新观众的笑点,在许知远的采访中,广大小伙伴有一次被他的智慧所圈粉。李诞表现的洒脱自在,仿佛已经看透了人生,不在受羁绊。
我们经常会困惑自己所做的事情,所秉持的信念?也不知道怎么去跳出来,有时只能往前走,回过头来看,有过伤感、有过惋惜,也有过精彩。最近读了一本毛姆写的《人生的枷锁》,来聊聊我们人生的枷锁。
01枷锁的象征
我们所期待的,将会成为一种枷锁吗?
对期待的事情所不得真是人生的一大痛苦。往往在追求的路上,我们感觉限制,感觉枷锁重重,有时不得已而终,有时在到达时又不免悲声痛哭。
《人生的枷锁》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突破人生的限制,得到精神上的解放,最终获得自由的故事。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天生患有残疾,在伯父与伯母的陪伴下成长。伯父伯母没有孩子,作为神父的伯父有些冷漠,造成了菲利普自早就很敏感的性格。
菲利普的前半生并不顺畅,自身的残疾、同学的嘲笑以及爱情带来的束缚一次次地把他困住,他怀着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精神,一次次的尝试去摆脱这些枷锁,终于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反思和突破,获得精神与心灵上的自由。
书中所带来的疑惑的地方是,菲利普总是对每个地方有所期待,从最开始的上学时,菲利普因为自身的残疾而发奋读书,成绩很好的他完全可以获得奖学金去牛津上学,却因为失去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而厌恶学校的生活,力劝大伯送他去德国海德堡求学。
求学之后的菲利普去了伦敦会计所当了学徒,中间回家途中菲利普从威尔小姐中得知巴黎是一个浪漫与艺术并存的城市,并在好友海沃德的来信鼓励下不顾伯父伯母的反对,辞去毅然去了巴黎学画,学画的过程中从导师以及同学身上认知到自己并不适合学画,之后又去了伦敦,希望以后能够医行天下,游走世界。最终在和病人的接触中领略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获得了人生的真谛。
菲利普的前半生在期待,抵抗,然后转而去另一种领域的这样的循环中持续度过中。在每一次的期待中,菲利普总能在其中感受到不适应感,转而痛苦不安,最终或是自己的选择或是从他人的建议中,自己找到了自己认为一条合适的道路。
在道路的寻找中,也不断反复的追寻自己,甚至对生命发出最深的意义,为什么人总是困于一个地方而不得脱身,碾转反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像出来了,又不得陷入进去。就像书中所写的:“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了。”

正因如此,菲利普必须被套上枷锁,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他都必须首先经历人性枷锁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与甜蜜、温暖与张狂,才谈得上卸下枷锁获得自由。没有经历过这种迫切与悔恨纠结的人并没有资格反对枷锁,因为他们头上套着一个叫做“无知”的无形枷锁,很难做出全面而有效的判断。
当然,枷锁中那种解脱的感觉真好,那种自在感就好像自由环绕着自己一样。那枷锁的对立面自由到底该如何达到呢?
02枷锁与自由
搏击俱乐部泰勒有句话说“只有抛弃一切,你才能获得自由”。
简单来说,我们会被所牵挂的所羁绊。
主人公菲利普自小残疾,希望有一天残疾能够自然好。伯父告诉他,只要内心足够虔诚,就能达到愿望,于是他每晚拿起圣经希望上帝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发现愿望没有达成后就埋怨自己不够虔诚;在坎特博雷皇家学校念书时,崇拜帕金斯校长,打算去牛津深造当牧师,在失去最好的小伙伴后开始不在对学校的生活感兴趣,并发现伯父作为牧师和其他教区牧师的言行不一致而后下决心进入尘世,菲利普的种种矛盾,正是由于内心的自由与外在的投射不相符合所导致的。
他的第一次摆脱,是因为觉得伯父的言行不一致,虔诚的祈祷得不到事实的改变,进而不在想在学校读书,摆脱了宗教的枷锁。而菲利普面临的最大枷锁,或许是遇上自己喜欢的女生米尔德里德,第一次见到这个女生的时候,菲利普觉得自己对于这种人,都不会正眼瞧一下,然后很快菲利普被她那爱搭不理的傲慢态度伤害了自尊心,从开始的厌恶到之后的一步步陷入进去,菲利普好几次觉得不在联系了,自己已经脱身了出来,然而当再次见到米尔德里德时候,他又会一次次的去照顾她,这种无形的枷锁套在了菲利普的身上,使得他完全没有办法自拔,自己的意志力好像在这个里面一点起不到作用,想要脱离,好像脱离不了。就像大多电视剧的剧情一样,我们想要离开喜欢的对方,却在遇上时一步步的为对方付出。

主人翁菲利普的枷锁有那么些:生理的残疾、宗教的束缚、艺术上天赋的缺位、经济上的不够独立、爱情的纠结,他一生都在寻求自己个人自由主义的职业象征、却一步一步在理想何现实之前不断徘徊,最终由克朗肖送给他的一条毯子并对他说的“人生的意义,你自己去找吧”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和在目标中所产生的种种悔恨与纠结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所带上的一种枷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对话获得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增进)枷锁的存在一直限制的他的自由,而又没有办法打破这些枷锁枷锁,从而和枷锁同行,获得自己人生意义上的自由。
所以当我们不在去想控制的时候,我们就达到自由了吗?那我们会完全不去控制吗?不控制就代表着我们放弃追求,没有追求就会索然无味,所以李诞在节目说人生不值得,有生活就会有枷锁。
人生的枷锁永不消失,人永远带着镣铐在行走自己的艺术。既然好像已经看透了生活,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呢?

03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得你自己去找。
希腊神话里面有一段讲西西弗里推石头的故事,讲的是国王西西弗里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由此触犯了众神,众神为了惩罚他,然后让他去推石头,要求他把一块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巨石太重,每上达到山顶的时候巨石又会滚落下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反复、永无止境地去做这件事情。
菲利普记得有关东方国王的故事。这位国王迫切地想了解人类的历史,一位圣人便给他送来了五百卷书籍,由于国王忙于朝政,无暇批阅,便责成圣人精简缩短。二十年后那位圣人回来了,这本历史书籍己被压缩得只剩下五十卷。可是国王己年近古稀,无力阅读这么大部头的古书,又再次责令圣人删节。又二十年过去了,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圣人只带来了一本国王孜孜以求的历史知识书籍。可此时国王已气息奄奄,行将就木,连这么一本书也没时间阅读了。
这时候,哲人将人类历史归为一行字,写好后呈上,上面写到:人降生世上,便受苦受难,最后双目一闭,离世而去。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不出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关紧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
“啊,生活啊”,菲利普发出了一声长叹,菲利普从生理的残疾、宗教的束缚、艺术上天赋的缺位、爱情的纠结以及经济上的不够独立终于好像放下了,他生平最后一副重担从肩上卸了下来,他生平第一次感到自由了。在受到爱情与金钱的束缚时候,他经常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生活的意趣在哪里。

菲利普想起了自己崇拜的诗人克朗肖的一生,他活着,不过是个碌碌之辈,无声无息;他一死,就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他余下的那几本书籍只是在旧书摊上出售。他一生似乎只是供个机会给人写篇评论文章,除此之外,就别无意义。
菲利普想起了克朗肖送给他的拿条波斯地毯,当时克朗肖对他说这条地毯可以为他揭示生活的奥秘,他现在才终于明白了,人生不过是像西西弗里推石头一样,也像国王说的那样,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人生不过是一种格局而已,有的人的格局在早早就已经注定,像自己的朋友海沃德一样,那会儿海沃德完全有可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对未来怀有满腔激情,可后来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不知怎么的却一事无成,最后竟自暴自弃,盲目的中断了。
而有的人,他们一生都将自己奉献给自己的事业,像自己的伯父和在村庄遇到的医生一样;而有一种格局最明显,最完美无缺,同时也最漂亮动人。这种格局是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渐渐长大成人,为挣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终蹬腿弃世而去。当他意识到只是用一根尺来衡量自己的生活,那样就显得很可怕,但是当他意识到还有别的尺来衡量自己的生活时,顿时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眼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过是使得生活的格局更加趋复杂罢了,而当最后的日子来临之际,菲利普也会为这格局的完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菲利普从之前单项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到最后的认为人生的格局很多,意义感不过是一种空像罢了,所以趋于人生的复杂和不断扩展自己的人生才是生命的意义啊。

菲利普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他不吝自我剖析不断自我否定的勇气。二是他敢于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不管是他年少轻狂一意孤行去德国的冲动,还是从伦敦会计师事务所毅然辞职跑去巴黎学画,这个小子都没怨天尤人过,他会跟自己纠结,对身边的人事也难免有看法评价,但他并不迁怒于人,成功失败都老老实实接受现实,哪怕穷途末路也羞于受人恩惠。这份人性里的善,消除了菲利普生命里很多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曾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人能够面对任何一种生活状态。我们从小习惯了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希望能在生活中有所获得,能赋予生活更精彩的内容,我们以为,这样,叫做有意义的人生。可悖论就是,这些,恰恰是我们给自己按上的枷锁。就像菲利普的学画,在我看来,成为一个画家、艺术家这一目标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学画的意义在于,他不只不觉地培养了美感,他最后能说,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能理解美、感悟美。对我们来说,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 给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获得什么名利,这些都是表象的,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如果有意义的话,它的意义在于,这些东西,作为路杖,它让我们对生命的本身有所感悟,感悟到人生的意义。而在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大概却是,反过来,要去挣脱人生大大小小的枷锁,去探求本真的生命吧。
这样想来,我确觉得一阵子的轻松,生活纷争并无所谓,而重要的是,我能放下这些追名逐利的纷争,在当下投身于生活的探险,并从容地去面对它的起伏和它作出的各种玩笑般的面目。
相关推荐

《人生的枷锁》
毛姆 著
在这本书中,毛姆又塑造了一个“最终觉醒者”的角色。
只不过与“刀锋”相比,这个觉醒者的初始设置,是一个命运堪称悲惨的小角色。
主角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经历了冷漠的童年之后,又在学校度过了饱受摧残的寄宿岁月,当他终于有能力缓缓推开社会的大门,抬脚踏进成年人的世界,迅速又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大部分人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看见的都是一个人在命运面前的不断挣扎。
看见了那一副,又一副,以爱情,宗教,友谊之名,极具隐蔽性,散发着光芒的,人生的枷锁。
而大叔,不仅看见了枷锁,还看见了钥匙。
枷锁,永远来自于外界,他人的目光,世俗的期待,道德的束缚。
而钥匙,只来自于一个地方,你作为一个自由灵魂的内心深处。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把钥匙,虽然很小,但足够解开你一生遇见的,所有枷锁。
-
落寞个豆瓣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3 12: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