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崔判官对唐王的引导与鞭策
“崔判官随后保着太宗,径出幽司。太宗举目而看,不是旧路,问判官曰:‘此路差矣?’判官道:‘不差。阴司里是这般,有去路,无来路。如今送陛下自转轮藏出身,一则请陛下游观地府,一则教陛下转托超生。’太宗只得随他两个,引路前来。”唐王梦游地府的过程是他代表的统治思想弃旧更新的过程,既要摆脱敌对思想的纠缠和困扰,更需要添加新的内容,这就离不开崔-(王王)代表的新‘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引导与鞭策,游观地府是对唐王的鞭策,教他转托超生是引导他走新的统治道路。 “径行数里,忽见一座高山,···判官道:‘乃幽冥背阴山。’太宗悚惧···只见:荆棘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耳畔不闻兽鸟噪,眼前惟见鬼妖行。···只是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山前山后,牛头马面乱喧呼;半掩半藏,饿鬼穷魂时对泣。催命的判官,急急忙忙传信票;追魂的太尉,吆吆喝喝趱公文。急脚子旋风滚滚,勾司人黑雾纷纷。太宗全靠着那判官保护,过了阴山。”背阴山是指社会最黑暗的一面,而这往往是一个统治者难以见到的,只有他了解了才能想到改善这些。 “过了阴山。前进,又历了许多衙门,···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皆因强暴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十八层地狱是审判各种不道德行为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得到了相应的惩法,当然此时地府代表的司法部门只能审判那些严重到构成犯罪的不道德行为;当唐王为地府送进南瓜之后,地府就能够代表礼法部门,可以审判那些不构成犯罪但是已经伤害他人、损害社会的不道德行为了,这些人就象唐王一样在地府之中走个过场,只接受地府的审问和裁定,并不受到地府的惩罚,生死薄上被添上一笔,做为秋后算账的凭据。接受审判者的引导与鞭策之后,从重生之路走出地府再回阳世,而不是原路返还,再做回从前的自己,也就是在地府的引导与鞭策下开始自新之路。 崔判官”引着太宗,从金桥而过。太宗又见那一边有一座银桥,桥上行几个忠孝贤良之辈,公平正大之人,亦有幢幡接引;那壁厢又有一桥,寒风滚滚,血浪滔滔,号泣之声不绝。太宗问道:‘那座桥是何名色?’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河桥。···’。”西游记中河是财源流通的地方,奈河,使人置身其中便让人身不由己的财源,我们可以引申为迷途;桥,渡过的路径,可以说渡过迷途的路径;过同一条奈河,却被引导上不同的过渡途径(桥)。像唐王是接受和认可社会的进步与新‘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人,这样的人在通过新‘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裁定之后会,在通过迷途之时被引导走过高贵且受人重视的路径(金桥);那些接受审查并通过审查被认定为“忠孝贤良之辈,公平正大之人”,他们在通过会使人陷入迷途的可使人身不由己的财源之时,被引导走过平常且富足的路径(银桥);而那些没能通过审查的人只能通过承受诱惑折磨的路径(奈河桥),一旦不能把持,必然会坠入身不由己的境地,无法脱身,倍受其害。 “又到枉死城··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判官道:‘陛下,阳间有一人,···他有十三库金银在此。陛下若借用过他的,到阳间还他便了。’太宗甚喜,情愿出名借用。遂立了文书与判官,借他金银一库,着太尉尽行给散。判官复吩咐道:‘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唐王朝的建立,是经历过隋末唐初的战乱,打败和消灭了众多的各方势力,也就是西游记说的六十四出烟尘、七十二处草寇,这些势力虽然被消灭了,但是还会保留一些曾经拥戴他们,或者说曾经依靠这些势力得利的群体和这些势力的后代。自古都是‘胜者王候败者寇’,这些人也曾经跟随他们的头领享受富贵,逞过威风,但是战败之后不仅富贵不在还失去了依靠,对于造成他们这样后果的唐朝的统治自然是极度的怨恨和反对,始终不肯放弃过去久已成形的想法(鬼),占据高位享受富贵;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不得超生),作一个普通的人。而这样的群体在社会中是占有很大成份的,唐王代表的统治思想想要使他的治下社会安宁国家稳定,必然要面对这些人,平息他们的怨恨,安抚他们的创伤。西游记中使这些人放弃从前的想法,就是分阴间的钱财给他们;让他们开始新的生活,就是在阳间开一个水陆大会。我们看到阴间的钱财来自“相良,原来卖水为活,同妻张氏在门首贩卖乌盆瓦器营生,但赚得些钱儿,只以盘缠为足,其多少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故有此善果臻身。”相良一个形象善良的普通百姓,生活自足仅是稍有结余,便将结余之财用与辅持进步人士(斋僧),救助贫困人家(布施),接济落难人员(与鬼烧纸钱),这样的人最能打动那些人的心。唐王又为相良立了生祠,“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就是在推崇相良的善良德行,把他当作是全国百姓学习的典范,当善良的普通人因为品行好受到重视得到尊重之后,那些贪恋高位梦想福贵人的心思也就收敛了,也就有了安心做一个普通人的想法。但是怎样开始新的生活,怎样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这些需要有人教导,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会的,这也是开水陆大会的目的。 “马行如箭,早到了渭水河边,只见那水面上有一对金色鲤鱼在河里翻波跳斗。唐王见了心喜,兜马贪看不舍,···”古人说径河水浑,渭河水清,便有了径渭分明说法;唐王因径河龙王之死入地府,出地府又遇渭水河,这代表了唐王的统治思想舍弃了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在崔判官代表的审视和横量众人的裁判标准的引导和鞭策之后,接受了新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径河龙王代表的原有的‘获得财富社会观念’被消除了,但是产生新的‘获得财富社会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要产生在清净的财源中(渭水),并且让人看的分明,唐王的心喜是对这种现象的欣赏,贪看不舍是对这种现象的想往,这成了唐王支持取经代表的对社会变革的起始。 唐王欲进瓜地府,“榜张数日,有一赴命进瓜果的贤者,本是均州人,姓刘名全,家有万贯之资。只因妻李翠莲在门首拔金钗斋僧,刘全骂了他几句,说他不遵妇道,擅出闺门。李氏忍气不过,自缢而死。撇下一双儿女年幼,昼夜悲啼。刘全又不忍见,无奈,遂舍了性命,弃了家缘,撇了儿女,情愿以死进瓜,将皇榜揭了,来见唐王。”之后刘全还阳,他的妻子却还魂在唐王御妹的体中,成了形象上的御妹,而本身还是民妇,唐王知其御妹命中该死,便将还魂的李氏以御妹的身份出嫁。唐王进瓜地府与御妹的生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刘全肯赴死献瓜,说明他是一个能舍身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李翠莲,代表的是纯洁善良之人,她能把金钗斋僧,说明她不作计较的资助进步人士,受辱自尽,说明他是一个不肯承受屈辱的刚直之人。我们要说在西游记中儿子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结果,女儿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到了国家统治者那里就成他的统治措施,唐王李世民的御妹,也是上一代唐王的女儿,代表了上一代唐王的统治措施。唐王继承了上一代的统治思想,也保留了他的统治措施,但是经过地府之行后唐王转变了统治思想,也会随之改变统治措施,但是唐王并没将原有的统治政策改头还面,而是做了内部调整,使它从原来的维护权贵精英(玉英)的利益,改变到照顾纯洁、善良、刚直、肯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平民百姓的利益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