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喜马拉雅,樊登为什么会火?
文末有彩蛋~~~ 一 信息泛滥,产生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本质是为那些愿意共享自己知识积累和结余的人提供交易手段和平台,是一场互联网背景下对知识的优化配置。它为受众提供了获取高端知识资源的渠道,也为那些行业精英提供了知识变现的新方法。 知识付费的一个大前提就是,互联网出现20多年来,网络用户习惯于免费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然而网络信息开始泛滥,有不少优质的信息,但劣质的更多,而且劣质的更容易刷屏,因为它自我曝光和吸引眼球的动机更强。

信息时代,内容呈快速流动状态。经过几何级的数量爆炸后,普通人很难鉴别内容好坏和真假的能力,免费逻辑在很多场景下已失效。你需要求医、留学和职场的经验时,互联网上的信息前后矛盾莫衷一是的很多。因此,用户希望利用最少的碎片化时间学习获得尽可能高质量的知识。以喜马拉雅、得到、樊登读书会,蜻蜓,十点等为代表,都是把具有影响力的知识达人聚合起来,摆脱原先网络信息过载、质量参差不齐的内容环境,塑造自带人格魅力的知识服务。 二 社会焦虑,对知识更加渴求 浮躁的社会,很多人需要改变,都有学习的需求,为了更好的获得新的机会和人脉,给自己带来的高质量社交需求。群体性焦虑引发强烈学习动机 ,焦虑的代表主要有高学历、白领、平时喜欢买书的人群。他们提高自己能力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作为社会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个人影响力相对比较大,从而也带动了知识付费领域的健康发展。 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在为知识付费,付出自己的青春,付出自己宝贵的时间。这些年交的学费,不就是为知识不断奋斗、不断付费吗?小时候因为需要努力考大学,不断的学习,进入社会后,因为工作需要也不断地学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 新时代下,学习态度发生转变 从阶段学习转为终生学习。学习不会因为大学毕业就结束,反而可能只是开始;从分科(专业)学习转为跨界学习。传统的学科分类失效,想要解决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身兼数家之长;从深度学习转为浅度学习。过去的学习是一门学科一定要数年时间钻研下去才算懂的感觉,但现在面对更复杂的情况,有时候“了解”比“掌握”更有效。 四、音频成为主流模式 和火热的直播以视频形态为主不同,也和共享单车这类线下交付的形态不同,音频这一形式被重焕新生,做知识付费的几乎没有不提供音频服务的。在以往,常见的音频比如音乐类产品,还有电台类产品,它们受制于政策、版权和许可证等。广告主偏爱可以固定位置的图文类产品和形态丰富的视频类产品进行投放,因此,音频类产品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不算顺利。  音频是一种可以解放我们双眼,充分利用我们碎片时间的产品。这点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到,比如在上下班路上,地铁上,开车的时候,饭后散步、收拾房间等场景。 本质上,音频的形式也更接近于我们过去上学时候,在课堂里学习知识的状态:老师在上面主讲,配合图文PPT等辅助。这可能是教育业经过千百年演化,特别是对于技能类的知识,这种形式不但信息传递效率最高,也是学生理解程度最好的方式。 五、知识付费平台的区别在哪 【得到】风格鲜明的角度精准把握受众——有持续学习的紧迫感,却又因各种原因无从入手的用户。花费199元可以听清华大学管理学教授宁向东的管理课,经济学者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对于相关从业者来说,听名师讲课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利用罗振宇个人品牌效应,带动其它特定领域高水准学者专家加盟,并且针对开设的课程。 【喜马拉雅和蜻蜓】起家于休闲的音频节目,典型的用户画像,是听相声、听小说、听情感节目的,从这里面淘出来主动学习的需求,在用户调性的处理上、以及推荐符合主流用户调性的产品。  六、个人观感 我不反对为知识付费。尤其是愿意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整理出来的大咖们,比起高昂的咨询费,花一两百买这些内容简直是白菜价。知识付费并不完全是为了得到知识,核心并不是把一个课程卖掉就好,真正的服务在于课程卖掉后才开始。此外,关键在于内容被精选出来后用户怎么看,看完后怎么筛选,其后怎么用怎么做,这才是效益最大化的闭环。 文末彩蛋: 1、赠送各位2018年各大平台付费知识排行榜~~~ 2、硬广:本人正在从事各大平台app付费知识课程分享工作,欢迎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