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的委屈

阮玲玉在自己的弃世遗言中写道:“人言可畏。”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常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世人的标准太苛刻,如果你说十句话,有九句对了,未必有人会夸奖你,一旦说错一句,就可能招致非议。如果你做十件事,有九次成功,未必有人会佩服你,一旦失败一次,就可能听到人说:“看吧,我早知他没有真本事。”
到了三十岁,我们渐渐明白,外界的声音太嘈杂,并不是每一句都需要用心去听。普通的流言蜚语,已经不足以撼动我们强大的神经。如今,更令我们猝不及防的,是那些看似关心的劝告和说教。这些声音躲在正义的外衣之下,瓦解了愤怒的回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委屈,化作尖刺扎在咽喉,吐不出也咽不下。

——“都三十多了,还是单身,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别人能做到的,你做不到就是不够努力。”
活出自己,真的很难。尤其对于三十岁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从结婚生子到衣食住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像一场大型的生活真人秀,行走的每一步,都活在别人的注视之下。最可怕的是,这些观众还热衷于发弹幕,各种观点、声音在你身边滚动播出,让人烦不胜烦。
几乎每一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体会过人言可畏的威力。尤其是在你人生中取得了什么成就,或者做出了什么不同于常人的选择之后,各种莫名其妙的声音就会扑面而来。有时,这些声音隐蔽而细碎,像一道美食中掉入了灰尘,虽不致命,却让人感到恶心,难以释怀。有时,这些声音尖锐而放肆,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将事实颠倒黑白,逼得人走投无路,郁郁寡欢。
曾经在不懂世事的年纪,我们低估了流言的力量,天真地认为:不喜欢的话不要去听,不喜欢的人不要去见,不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为什么觉得“人言可畏”?
首先,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有着明显的顺从别人期望的倾向。如果一个人缺乏主见,那么别人的看法就会显得特别重要。即便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或许也会在某些时刻想要参考别人的意见。
当我们从其他人的口中,听到外界对自己的负面看法时,会感到气愤和恐惧,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一方面,我们身为话题的主角,会因为这些评价而使自身价值发生动摇,从而产生“是不是我真的不好?”“是不是我做错了?”等自我怀疑。另一方面,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来自外界的敌意,尤其当谣言的传播者来自你所信任的人时,更会让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深深的惧怕,甚至会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怀疑。

其次,当我们说起“人言可畏”时,还有一个词会相生相伴,那就是“百口莫辩”。人言之所以可畏,是因为它制造了一个怪圈,深陷在这个怪圈之中的人,沉默是错,辩解是错,连呼吸都是错。很多时候,你想解释事实的真相,但对于流言的传播者来说,事实的真相并不重要,他们根本不想知道真相,甚至连你都不重要,他们只是享受发泄的快感和由传话行为产生的满足感,只不过身陷在这个怪圈中的你,却充当了最后的牺牲品。
“人言可畏”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回顾自己的前三十年,想想在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上,有多少选择没有遵从自己的本意,而服从了大众的评判标准?有没有因为一个大众眼里的稳定工作,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有没有因为不好意思当大众眼里的“大龄剩女”,而匆忙选择一个不合适的人走入婚姻殿堂?有没有因为惧怕丢面子,而在一段无望的婚姻中挣扎?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习惯左看右看地比较,似乎我们觉得只是成为我们自己是不够的,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想要成为别人的内在焦虑。只保持自己的本性让我们觉得非常不安,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别人是什么样的,如果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便会开始恐慌。
很多东西,比如成就、家庭、金钱、健康、爱情、友谊、自由,等等,它们在一个人心目中的分量并不是相同的,就像不同重量的砝码一样,有的砝码重一些,有的砝码轻一些。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本身比较轻的砝码上却会沉积一层厚厚的尘土,那便是流言的尘土。随着尘土越积越多,原本很轻的砝码也会开始慢慢地增加重量,直到有一天我们价值观的天平已经根本无法分辨两个砝码到底孰轻孰重,于是我们说:“我真的选不出来了,因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但是总有一个砝码上面被加入了尘土——也就是流言的重量。当你能够靠得更近,更仔细地观察,更谨慎地辨别,你将不难发现是哪个砝码在作弊。只要你清扫掉流言的尘土,让一切显示出真实的重量,那么心中的天平必会得出真实的结果。该放弃什么,该留下什么,自然就会见分晓。
因为不好意思,而做的那些违心决定,真的堵得住那些悠悠众口了吗?其实,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为你的人生负责。所有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总需要我们亲力亲为。你的生命只对你自己有意义,过多在意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只是平添烦恼罢了。

幸运的是,当你活到三十岁时,已经对这些流言蜚语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你开始懂得,某些人的碎碎念并不是真的为了你好,而只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即使顺从了这些人的意愿,也不能保证能使这些声音终止。不幸的是,人都是要活在别人期望之下的,要想不被人议论,几乎不可能。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言论,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荒谬的,有些则是具体情况下的产物,在别的情况下并不适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洞察和分辨的能力,就会因为全盘地接受而让自己在面对矛盾的时候无所适从。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这个怪圈的存在时,不参与、不妥协、不逃避,也许是更好的处理方法。不管你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赢得了多少人的支持,还是遭到了多少人的反对,这些并不重要。仅仅在有关于我们自己的问题上,任何想法都是出于你自己的,它没有好不好或正确不正确,它就是你的。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做了太多的评价,却不能对自己多一些理解。如果我们没法接受这一点,如果我们思考的仅仅是正确还是错误,那我们就永远不会了解真正的自己,也就无法知道自己所看重的事情到底是什么,真正该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END
商务合作phone:15910972376
文化发展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S跟我说,爱可以疗愈一切…… (3人喜欢)
- 快来清凉一“夏”!用漫画轻松学习茶文化! (3人喜欢)
- 更新你的阅读计划:2023上半年好书推荐!前五名公布! (4人喜欢)
- 送你一份可以成为“美味文化人”的书单! (3人喜欢)
- 为信仰而战的拳王:穆罕默德·阿里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