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我的发际线?
一篇最详尽的脱发调查: 1.我国目前脱发之现状 2.脱发之困 3.脱发成因 4.抗脱之路 5.拿什么拯救我的发际线?
一、我国目前脱发之现状
90后高彦姿没有被连续几周的加班压力打倒,却在面对洗头时掉落的一大缕头发时“吓坏了”。 出生于1992年的她第一次担心自己有天会“累秃”,或者像自己的男同事一样为后退的发际线烦恼。
一场要把脱发“扼杀在摇篮里”的自救开始了。她去社交平台小红书上翻看防脱发攻略、给博主留言求推荐洗护产品、上知乎搜脱发原因、加入豆瓣脱发主题小组…… “一个月内为头发花了2000多块钱,待遇一点都不比脸差。”高彦姿说,她也愿意继续为头发投资更多钱,“不怕贵,一定要买好的。”
在这与脱发的“战斗”中,高彦姿不是一个人。 微博上,年轻人用亲身经历、表情包、自嘲段子在“90后脱发”话题中寻找共鸣;豆瓣上,“一起怼脱发”小组有超过21万“发友”抱团取暖;小红书里关于脱发的笔记有6.6万篇。 “脱发”——这个原本贴在中老年群体头上的标签——已经变成了年轻一代生活、消费与社交场景中的热门话题。
脱发不仅仅是男性同胞们的愁苦,女孩子们对掉头发的焦虑,一点都不比男生少。《2017都市女性健康洞察微报告》发现,在咨询脱发问题的人群里,20—25岁年龄段的女生也排在第一,远高于同年龄段的男生。据河海大学的一项小调查显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高票当选最容易脱发院校,而实际调查中,物联网学院是脱发最严重的。
根据“中国脱发人群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约2亿,如果将男同胞们的谢顶面积加在一起,差不多有4725平方公里,相当于1.5个杭州那么大。 数据也在表明,脱发人群低龄化、年轻化已成趋势。成年男性中平均每4人就有1名脱发者,其中以20至40岁男性为主,30岁左右发展最快,这比上一代人的脱发年龄提前了20年。 2017年9月,阿里健康发布的《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显示,新近一批刚刚迈出校园、初入职场的90后,和已经成为职场中坚力量的80后青年,是最被脱发问题困扰的群体。
脱发已成为当代健康第一难题,成为一个时代病。

二、脱发之困
熬夜猝死不是当代青少年担忧的问题,脱发才是。脱发,确实是个噩梦。德国一项研究表明,持有同样简历的情况下面试时,有41%未脱发人被录用,而脱发者只有27%被录取。而另一项来自国内的网络调查发现,90%的女性在选择另一半时,会中意有房产且不脱发者,而几乎全部的女性表示,男性“最丑”的特征就是秃顶。
逐渐扮演起更多社会角色的90后们,也摆脱不了“脱发”对于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头发状态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质,脱发不仅给颜值减分,还可能导致自卑,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关系。 实际上,当代人追求年轻、健康、美丽等身体状态的意识,是在消费主义盛行下全面觉醒的。 作为身体呈现给外界最显眼的部分,“头发”的浓密与亮泽如今构成了更有价值的身体符号,而“脱发”自然成为了不健康的标签。 在形象管理上愿意投资更多的90后们,可以接受用戏谑、自嘲的口吻谈起“脱发”,但却很难在面对“脱发危机”时坐怀不乱。
三、脱发成因
面对不断后退的发际线,人们总想问,脱发是怎样产生的? 脱发的原因很复杂,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短时间内的精神压力、饮食不平衡、生活节奏加快和电子产品辐射等,而且有一件躲都躲不过的事叫遗传。其中,雄激素性脱发是最主要原因,占脱发成因的80%以上。 在男性顶前脱发部位的头皮,有一种“双氢睾酮”的特殊荷尔蒙,当头皮中含有大量“双氢睾酮”时,会使头发毛囊萎缩。头油多,头发细软,发际线后移是雄脱典型特征。雄激素性脱发会先从前额两侧鬓角部开始,呈M形逐渐减少,终至大部分或全部脱落。







四、抗脱之路
面临脱发危机的年轻人,甚至开始如同护肤一样护理着自己的头发——花更长的时间,进行更复杂的工序。 高彦姿在买了4款网红防脱洗发水后,又被一直关注的时尚博主种了草,海淘了5瓶法国ChristopheRobin的产品,包括洗发水、头皮洁净霜、发泥、发膜等。“可能因为贵,洗的特别仔细,护发素停留的时间也更长”。 因此她的洗澡时间比过去长了几乎一倍。 洗头发之前先要涂上护发精油;听说洗发水直接接触头皮会堵塞毛囊,她开始认真把洗发水(隔一周换成头皮洁净霜)打泡,前后要打两次,第一次清洗前方顺下来的头发,另一次才轮到后脑勺、前额以及左右两鬓的头发,然后仔细清洁头皮。接着涂抹“特别贵”的护发素或发膜,盘起头发停留10分钟。 “另外,吹发前,一定要使用喷雾。每周还要用一次护发安瓶。”她说。
高彦姿这样的护发习惯正在成为消费趋势——至少从心理上,对抗脱发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正在努力着。 在洗护发板块中,2018年护理类产品的销售比2017年增长了近2.5倍,其中防脱概念的产品增长最快。 一些品牌开始向年轻人强调“护发防脱”的概念。 “中国市场对于‘防脱’及‘头皮护理’的关注,推动了头皮护理及防脱产品的销售发展,该品类占据了全系列产品近60%销售占比。
不过康军用过10多款声称“防脱”的品牌洗发水,效果还是达不到他的预期。 最近他想尝试同事推荐的“米诺地尔”——一款美国FDA认证的防脱发非处方药。但还在做心理建设,“据说要经过先脱掉、再生长的过程,半年后才有效。” 在电商平台上,米诺地儿酊溶液、含米诺地尔成分的美国洗发水的销量都呈增加趋势。此外,发际线修容笔、生物头皮、补发片、激光生发仪等工具也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场景的需求。
脱发人群的年轻化也刺激了医美细分市场——植发行业的发展。据统计,2017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2亿元,相比2016的40亿元增长一倍以上。同时,2017年植发用户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植发用户呈现年轻化趋势。康军觉得,相比可以用化妆品掩盖的皮肤问题,脱发更加显而易见,才被当做90后“焦虑”“变老”的符号,被反复调侃。 虽然自信的人才会发自内心地自嘲“脱发”这件事,“不过我还是决定攒够6万块,就去日本植发。”康军说。
总结目前市场防治脱发产品及方法,不外有5大种(激素类、手术、内服、外用、心理)9小类(米诺地尔、非那雄胺、植发、固脱洗发水、搽姜生发水、中药偏方、食疗保健品、戴假发、剃光头)

每种方法各有利弊:

非那雄胺是一款处方药,可以抑制头皮中的“双氢睾酮”,减少毛囊中60%至70%的水平,能够逆转大多数雄性激素脱发患者的脱发情节。其实,非那雄胺这个药,最早是欧美用来研究治疗高血压,在临床实验时,却意外发现有增长毛发的作用。随后,非那雄胺治疗雄激素性脱发得到了临床验证和国际医疗界的认可。除了非那雄胺,外用的米诺地尔是另一个获得临床验证和国际医疗界认可的生发“神药”。
但无论是非那雄胺还是米诺地尔,关于它们实际疗效和副作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非那雄胺的致命副作用在于,药物靶点是雄性激素。也就是说,它会持续抑制男性的雄激素水平。再直白一点,用多了非那雄胺会导致性功能问题,包括性冷淡、勃起障碍和乳腺发育等。 日本临床数据表明,即便出现这些副作用的几率低于3%,但非那雄胺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实在是太戳中男性内心的痛点,令他们瑟瑟发抖。而米诺地尔使用麻烦,用多了头皮很脏,刚开始还有一段狂脱期。2015年的一次药物疗效报告公开了真相,米诺地尔仅对小部分人群有效,并且具有依赖性和抗药性。再加上它根本不能抑制毛囊萎缩,治标不治本,效果一年不如一年。

除了花样繁多的生发产品,奇奇怪怪的中草药偏方,以及争议居高不下的西药之外,脱发人群还有最后一把救命稻草,那就是看似一劳永逸的植发。在国外,植发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治疗手段。2016年,西班牙网球明星纳达尔曾在马德里一家医院做了植发手术,整个手术要分两天进行,总共进行了长达10小时。 植发手术是个手工活,全靠人工操作,特别是提取毛囊和毛囊重塑。植发手术要达成正常的发量,至少需要移植4000毛囊,这一精细的体力劳动的确需要持续10小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多,需求也大,在正规的植发医院,手术往往排得满满一天,如果遇到国庆节,在植发医院会有种错觉,像是在旅游景点排队进场一样。
但植发不是一劳永逸。人类自体皮肤移植的成功率是89%,附属器官的成活率在40%~70%,也就是说植发手术后有30%以上的头发不能成活。英格兰球星鲁尼,在2011年花费15000英镑做了第一次植发手术后,因为效果不佳,两年后不得不再次躺在手术台上。
除了成活率之外,植发高昂的费用也令人望而却步。一次植发最少45000元,而植发手术一般都要进行两到三次。用买辆车的钱换一头不一定浓密的秀发,普通人不得不感慨囊中羞涩。




五、拿什么拯救我的发际线?

学术界观点认为,死去的毛囊不可再生,治脱防脱最前沿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利用激素干预法抑制头皮中的“双氢睾酮”达到防脱的目的,二是利用外科植发术达到毛发再生的目的。即使目前最先进的治脱防脱方法,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毛囊再生问题,可以说,毛囊再生是传统学术界的一个禁区。
面对不可逾越的禁区,总有人在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他们就像在万重大山中攀行,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追求。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自古以来中医文化底蕴厚重,人杰地灵,才俊辈出。有一支防脱项目研发中心组,在治脱防脱的艰难路途中,另辟蹊径,曲径通幽。以五谷杂粮为主,辅以药食同源类成分,以中医内科学、药膳食疗学、食品工程学、现代营养学、经络学、中药学为指导,以《黄帝内经》理论为依据,研究食疗营养对人体的作用,历时数年潜心研究,查阅上百本教材典籍,尝试近千种原料配伍,一款针对头皮毛囊细胞安全“无毒”的食品级拌餐营养粉渐渐浮出水面。经试用,多例已秃顶十几年的发友重新长出了新发。
相信在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将攻克一个又一个学术难题,使毛囊再生不再成为神话,让广大发友重现满头靓发。
-
Easy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