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人徐志摩之墓回迁硖石东山的倡议

自古国人,生求太平,死求安宁。作为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一生得体而不偏激,崇尚理性;高尚而不阴暗,反对愚昧;慷慨而不小器,乐善好施。然而诗人身后却入土难安,先是遭逢飞机失事罹难于北国天际,尔后南迁灵柩颠沛归葬于硖石东山,进而坟茔被毁蒙受浩劫于文革伊始,幸得癸亥春日重修墓冢于西山之阴。自此,东山归葬诗人肉身,西山埋葬诗人魂魄,形成了一桩身世,两处胜迹的景象。

诗人东山陵墓被毁,迄今逾五十载光景,如今我们从故纸堆的文献,见证者的口述,文史界的考证,热心人的寻访等多重维度,依稀可辨墓冢的当年位置,大抵可循陵墓的烟云盛况。定位有所本,盛景有所循,这也为徐志摩之墓回迁东山提供了双重利好条件。因而,我们怀着热忱而坦诚的心情,向海内外发起倡议——在硖石东山原址复建诗人徐志摩之墓。

首先,原址复建徐志摩之墓,是尊重历史真相的体现。据上海《新闻报》载:“新诗人徐志摩先生,原籍浙西硖石镇,为徐申甫先生之长子。去岁十一月十九日,因乘飞机失事而死,闻者莫不惜之!一般新诗人,更以其作风之伟大,表示痛悼!诗人之死,瞬将一年,其尊人于本月二十四日为之卜葬于硖石镇之審山(编者按:“審山”又名“东山”)之阳,该处土名“万石窝”,亦一风景甚佳之地,万石窝中葬诗人,亦可稍慰诗魂矣。”由此可知,徐志摩归葬东山万石窝是历史既定事实,复建诗人墓地有利于唤醒大家的历史文化记忆,让游客凭吊与瞻仰诗人时,有着最为接近历史真实的依凭。


其次,原址复建徐志摩之墓,是铭记历史教训的体现。诗人墓地毁于“文革”伊始,墓碑被推倒,石廓被砸断,棺木被毁弃,尸骸被暴晒……“文革”不仅为诗人也为整个国家与民族带来了惨痛的劫难,复建诗人墓地有利于向世人呈现历史道路的曲折,警示今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第三,原址复建徐志摩之墓,是广大学界同仁的呼声。随着时代的开明以及诗人墓地诗文、照片等史料的披露,复建诗人墓地具备了成熟的内外因素,海宁、杭州、上海、北京、太原、济南、德州、无锡、徐州等地学者一致认为回迁徐志摩之墓,正当其时。
第四,原址复建徐志摩之墓,是开展统战工作的需要。诗人墓地被毁,在其后人心中造成了无尽的伤痛,如今诗人子嗣在各自领域素有声望,血脉联姻了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度。近年来,其后人数次到访海宁,并登临东山寻访其先人陵墓遗址,复建诗人墓地有利于修复徐志摩后人心中的伤痕,一定程度促进海外的统战工作。

东山墓旧址的发现,虽得到文化部门和家属确认,但七年以来仍道路不畅,荒芜难行,令参观拜谒者唏嘘不已。目前,西山的诗人陵墓,只是寄托后人情怀的一方空冢,因而迁墓无需面临历史因素、社会舆论等方面的阻碍,届时于西山墓地遗址勒石说明为荷。与此同时,徐志摩作为乡邦旅游文化资源,复建诗人墓地有益于联通东山与西山之间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循着诗人的召唤,行进于两山之间,本质上便产生了另一重美好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呈请相关部门以历史文献为凭据,以专家规划为准则,以市民呼声为参照,以修旧如旧为特色,将诗人徐志摩之墓回迁东山原址。
我们期待着!历史期许着!未来期望着!
倡议者:徐志摩纪念馆
2019年1月13日
支持本倡议者敬请在文后留言,并转发给更多的朋友,让更多的人响应,让诗魂得以栖息埋骨之地。

-
徐志摩纪念馆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9 12: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