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产生动力不为人知的一面,你必须要了解一下,否则容易坏事

我们通常都会说“化压力为动力”的话语,在很多时候压力也的确能够产生动力,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时压力过大,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压力有时就如同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当可化为杀敌万千的利器,反之则可能会摧残自身。
1
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他一直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而闻名,从未出过事故。
1978年,73岁的瓦伦达决定,最后走一次钢丝作为告别演出,然后宣布退休。他将表演地点选在了波多黎各的海滨城市圣胡安。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以前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的瓦伦达这次却彻底失败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数十米高的钢索上摔了下来,当场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在这之后,这种在巨大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瓦伦达心态”,又称“瓦伦达效应”。
我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但“瓦伦达效应”告诉我们,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当可化为杀敌万千的利器,反之则可能会摧残自身。
2
学着做菜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还是感到很有意思的,因此,每当我尝试做新菜成功之后,我都喜欢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晒到朋友圈里,有许多朋友们都会说等有机会常常你的手艺。
虽然我也自认所做的菜在小范围内还是上得了台面的,但只要是多两个家人时,做菜时我的底气就会消失一半。总是担心着油会不会放多了,味道的咸淡不知道会不会没有把握好,总之每一道工序我都做的提心吊胆。
最终,在这样的状态下,所做出的菜真的就没有平日我一个人时做的好吃。这虽说是一件小事,但我相信有不少朋友在平日里无论是做菜、考试,或者参加什么表演活动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压力心理研究鼻祖汉斯·赛叶医生将压力分为有害的不良压力和有益的良性压力:良性压力能够给人以动力,使人愉快并能有效地帮助人们生活;而不良压力不仅使人感到无助、灰心、失望,还会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这就是许多人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候就榷场,或者总是找厕所的原因。
而“瓦伦达效应”就属于这种“不良压力”。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的根源是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态,并不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从而想办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后怎么办”。
前者带来的是正面情绪,而后者带来的则是实实在在的负面情绪,会使一个人的精力分散,最终浪费在无用的胡思乱想上。
3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演讲家约翰·琼斯年轻时参加过一个演讲比赛。这场比赛是迈阿密大学组织的,选手来自全美的名校,赞助公司包括卡耐基学校等培训界名校。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半决赛的时候,琼斯感到非常紧张。
首先是因为这场比赛对他来说很重要,他希望能借此进入演讲界的圈子中;其次,在经过一系列搏杀后,对手的实力也让他感觉有些胆怯。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琼斯一拿起演讲稿,就感觉心跳加速、喉头痉挛,试讲的时候,他甚至开始大段大段地忘词。眼看着比赛日期临近,琼斯的状态却越来越差,他几乎就要放弃了。
当放弃的念头在脑海中闪过时,琼斯振作起精神,暗暗地告诫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即使最终被淘汰出局,也不能主动放弃!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琼斯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在比赛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奇怪的是,他反倒不紧张了。
最后比赛的时候,没有了心理负担的琼斯完全放开了,他那声情并茂的演讲征服了评委,也让对手佩服有加。随后,他成功地闯进了决赛。这一次经历,让约翰·琼斯具备了一个演讲家最重要的能力,即从容面对大场面的能力,这为他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瓦伦达效应”其实非常简单: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
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连一些最基本的应对都需要深思熟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应变慢,思维也就跟着变迟钝了,发挥也自然的就失常了。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清楚的明白自己感受到的压力是不良的,还是有益的,这不仅能够让我们在松懈时给自己施点压,还能够在过度压力中想办法解压,只有这样做压力这把双刃剑才不会伤害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