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史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第一章 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西欧的对抗
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
1559年,瓦卢瓦王朝与哈布斯堡王朝议和,结束了两国在意大利长期战争,不久后法王亨利二世比武意外身亡,王位先后传于他的三个体弱多病而又精神失常的儿子,权利则实际掌握在摄政的王太后,来自佛罗伦萨的凯瑟琳 德 美第奇 手中。
此时的法国国内新教运动风行,主要是被称为胡格诺派的加尔文教派,其信徒达200万占法国人口十分之一,且多有贵族皈依,因为借口加入新教以对抗君主制,有望夺得地方权力,回归昔日的封建传统,其中实力比较大的是莫郎西家族与波旁家族,而与之对抗的是天主教阵营的吉斯家族
1562年,吉斯公爵袭击了做礼拜的胡格诺教徒,引发了法国宗教内战,新教徒以卓越的防御能力,以少数兵力在1572年逐渐获得了上风,进驻巴黎。波旁的新族长 纳瓦拉的亨利迎娶了当时法王查理九世之妹,
1572年8月24日,王太后凯瑟琳恐惧胡格诺派的势力,劝诱法王镇压,当日三千胡格诺教徒在巴黎遇害,史称圣巴塞洛缪大屠杀,其中莫郎西家族族长科利尼遇害,波旁族长被迫皈依天主教。
1588年,新法王亨利三世再也无法控制大贵族,吉斯公爵在西班牙的劝诱下攻占了巴黎,但不久之后被法王派人暗杀,至此法王站到了胡格诺派一边。
1589年,法王亨利三世病故,传位于纳瓦拉的亨利四世,是为波旁王朝开创者亨利四世
1598年,亨利四世与哈布斯堡的腓力二世议和,因为后者也有资格继承法王王位,并与法国进行了长期对抗。亨利随后再次改宗天主教以缓和巴黎内居民的反新教情绪,并颁布《南特赦令》,规定法国为天主教国,但胡格诺派教徒拥有完全的公民权利。
荷兰独立战争
1566年,尼德兰地区长期不满于腓力二世的统治,最终因对腓力二世残酷镇压地区内的加尔文教徒不满而爆发独立起义。起义在一年后就遭到了镇压,只有奥兰治的威廉还在苦苦支撑。
1572年,起义军占领了荷兰与泽兰,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1577年,在西班牙控制下的南方与独立的北方建立“布鲁塞尔同盟”以共同抵抗西班牙追求独立
1579年,西班牙派出了帕尔马公爵去镇压起义,他利用宗教分歧成功的分化了起义同盟。至此信仰天主教的南方建立阿拉斯同盟,重新效忠西班牙对抗北方加尔文教派的乌德勒支同盟
1581年,尼德兰共和国建立。
1584年,建国后西班牙在帕尔马公爵指挥下逐步收复失地,奥兰治的威廉也被人暗杀成功,共和国的命运岌岌可危。
1588年,西班牙派遣了130艘浆帆船组成的无敌舰队,试图进攻英格兰,因为英格兰长期支援荷兰对抗西班牙,也在大西洋贸易中劫掠西班牙商船,而且英王伊丽莎白是一个新教徒,这一切都构成了足够的开战理由。结果在一半的天佑下,西班牙舰队被对方几只火船打乱了阵型,紧接着遭到了对方火炮的重创,逃命时又遇暴风,最终仅半数得以归国。这是一次转折,此后英荷军队逐渐控制了大西洋的制海权
1609年,西班牙与荷兰议和。
1621年,西班牙与荷兰战火再起,荷兰组建西印度公司,重点打击了大西洋的西班牙商船
1648年,西班牙认输,承认了荷兰共和国
1668年,葡萄牙重新独立
整个17世纪,西班牙仅有28年没有参与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并不理想,到了后半叶,由于英荷对航路的骚扰,美洲贵金属产量仅有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而殖民地的贸易商品则由英荷垄断,西班牙的霸权已然不在。
第二章 欧洲中部和西部的政治瓦解
波兰采取的是贵族协商政体,占人口8%的土地贵族组成议会,在宪法制约下推选国王,也偶尔推选外国人来做国王。1569年,迫于东方俄罗斯的压力,立陶宛与波兰合并。到17世纪中期,波兰虽然经历过短暂的正教与新教的传播,但最终还是以天主教为主体。波兰长期受到土耳其,俄罗斯,瑞典,普鲁士的夹攻,在1652年,因为地方贵族顾及王室的中央集权,规定法案必须获得贵族议会的一致通过才可施行,实际上波兰政治已经陷入瘫痪。最终波兰在18世纪被分割殆尽。
在俄国,伊凡四世在位期间(1533-1584),俄国的领土疯狂扩张,为了限制人口流动做大远方诸侯,农奴制在此时初步建立。在他死后,俄国陷入了一阵混乱时期,直到1613年米哈伊尔 罗曼诺夫被推选为新沙皇。在诺曼诺夫王朝早期,俄国仍然是一个与欧洲联系甚少的国家,直到1682年以后彼得大帝上位大力进行西化。
瑞典是唯一个积极参与欧陆事物的边缘国家。16世纪初瑞典从丹麦独立,1611年伟大的古斯塔夫 阿道夫继位,他大力整改了深陷危机的瑞典王国,领土大幅扩张,拥有非凡的军事实力。瑞典幅员辽阔但资源贫乏,因为社会阶级差别不大,自耕农拥有半数的土地,也有代表他们利益的议会,但瑞典仍然生活水平低下,因而热衷于对外扩张。三十年战争中,身为主要信奉路德宗的瑞典,加入了新教阵营与哈布斯堡决战,古斯塔夫不幸身亡。之后传位于其女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在未成年由首相乌科森谢纳摄政期间,瑞典与丹麦德意志仍然战争频发而胜多输少,但女王成年后放弃了王位并皈依天主教,瑞典陷入了混乱。自18世纪,一个世纪内,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就易手于俄国。
1618年,新的神罗皇帝施蒂利亚的费迪南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他打算在直属领地波西米亚推行天主教,遭到了反抗,正式拉开了三十年战争
波西米亚拉拢到了普瓦尔茨公爵腓特烈五世做他们的国王,费迪南二世以普法尔茨为诱饵拉拢到了西班牙与巴伐利亚公爵出兵干预波西米亚的叛乱,最终在1622年,叛乱得以平复。
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参战,加入新教阵营,但他在一年后就被巴伐利亚公爵赶回了丹麦。同年,费迪南收获了他最重要的将领阿尔布雷希特 冯 沃伦斯坦,他本是个新教徒,但为了野心加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他自费组建了队伍一路对新教阵营烧杀抢掠,势如破竹,获封梅克伦堡公爵
1629年,费迪南颁布《返还赦令》要求新教阵营返还没收的天主教财产土地。
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 阿道夫加入新教阵营对哈布斯堡宣战,他成功拉到了法国的赞助,萨克森与勃兰登堡也与瑞典结盟。古斯塔夫仅用一年就几乎摧毁了之前天主教阵营所获得的战果,巴伐利亚地区遭到了彻底的洗劫。无奈费迪南重新启用了功高震主的沃伦斯坦,1632年,古斯塔夫与沃伦斯坦两军在萨克森的洛肯决战,古斯塔夫身亡。
1635年,鉴于损失了古斯塔夫的瑞典已经雄风不在,法国惧怕哈布斯堡家族做大,直接参与到战争中来。战争又持续了十余年,虽然瑞典与法国联军占上风,但他们并不热衷于结束战争而是进行劫掠,截至最终议和的1648年,德意志地区人口减少了七八百万,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与五分之二的乡村人口。法国获得了神罗割让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
1683年,奥斯曼包围了维也纳两月之久,波兰国王约翰索伯斯基率领德意志,奥地利,波兰援军解围,随后又进行了16年苦战,最终使得奥斯曼割让了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大片领土,奥地利王国一跃成为德意志地区南部最重要的力量。
三十年战争后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 威廉是当时德意志地区少见的雄主,他建立国家常备军,完善官僚体系,加强中央集权,承认了容克贵族的特权以拉拢他们为自己服务,是普鲁士的奠基人
第三章 财富不足的时代特征
17世纪欧洲的人口增长并不理想,有3个因素制约,瘟疫,饥荒与战争。虽然瘟疫仍然经常光顾人口密集的城镇,但仍然没法阻挡欧洲城市化的进程。
17世纪的欧洲仍然是一个农业社会,最早进行资本化的也是在农业,西欧是高效率的自耕农而东欧则是农奴制。在西班牙,3%的人掌控了97%的土地,大地主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高的出口羊毛产业,进而大片土地成为牧场,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了17世纪西班牙人口萎缩严重。
1675年,陆路运输的成本是水路的二十倍,这就不难理解国内水路交错的荷兰与距离任何一个海岸都不足80英里的英格兰在商业上得天独厚的优势。
17世纪的荷兰是相对富庶的地区,荷兰省的阿姆斯特丹是当时欧洲的贸易与金融中心,虽然荷兰通过东印度公司从葡萄牙人手里夺取了香料群岛,以及与日本和中国的贸易垄断,但是荷兰最重要的经济仍然是渔业贸易与运输贸易。
在整个宗教战争高发的年代,也是巫师审判高发的年代,在中世纪这种事情是很少见的,贫穷与宗教狂热激发了人们对弱势群体的迫害,多数被审判的都是年长离群索居的女性。
重商主义是这个时期的主流风向,其主张国家在贸易中要积累可见的财富即金银,西班牙是首个重商主义大国,这种国策的基础是降低进口扩大出口,因为需要丰富的领土资源来支撑,显然不适合小国,如果英格兰,荷兰,这也是他们反西班牙的主因之一。
第四章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的对立
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意味着欧洲霸权从哈布斯堡转移至新兴的法国波旁王朝,而法国的君主专制也成为一种模版受到了多国的效仿。
法国的成功在于一些列非凡的人物,波旁王朝开创者亨利四世平稳住了国内的宗教战争,
1624年,是法国危机的时刻,亨利驾崩,路易十三年幼,又是一位美第奇家族的太后摄政,一切恰如瓦卢瓦的末期,此时法国迎来了也许是他历史上最伟大的权臣---红衣主教黎塞留。黎塞留掌权直到42年(路易十三43年驾崩),他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导了三十年战争。
43年路易十三驾崩,年幼的路易十四由太后奥地利的安妮摄政,实权掌握在红衣主教马萨林,马萨林是不幸的,他赶上了更大的经济压力与40年代严重的农业减产,即使加大农民的赋税也没有多少油水,当他把控制伸向贵族之时,爆发了投石党之乱(48-53),投石党之乱本质上是贵族反王权的叛乱,最后演变成要建立神罗一般的联邦体系,当运动最终沉寂下来之时,也奠定了路易十四与马萨林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决心。马萨林虽然任内有这类不光彩的政绩,但他在外交事务上建树颇多,1659年《比利牛斯合约》的签订正式终结了与哈布斯堡的对立,法国所获颇丰,路易十四更是与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联姻成功而获得了继承权。
在英国,詹姆斯一世所鼓吹的君权神受,君主只向上帝负责的精神并不受欢迎,他大力排挤清教徒,铺张浪费的生活,苛捐杂税,以及晚年重用男宠--白金汉公爵,这一切都在损害全国各阶层对王室的信心
继任者查理一世变本加厉,当他28年试图与议会达成一项政治交易时,他食言了。议会承诺提供一笔查理要求的资金,已换得国王对《权利请愿书》的承认,此书要求日后国王只能在议会授权下进行征税或借贷,也不可在未经审判下关押犯人。查理的食言引发了议会的不满,最终双方关系破裂,议会遭到解散。29年-40年,英国是在绝对王权的统治下,但查理以及他的重要谋臣无法复制法国的做法,因为地方行政体系把控在议员手中,他们的政令无法真正的执行。而且与法国不同的是,英国将更多的赋税放在了贵族与新兴资本家身上,而非像法国放在最弱小的农民身上。
查理的统治危机发生在宗教问题上,他同样大力推行英国国教,清洗清教徒,但问题反而发生在斯图亚特的老窝苏格兰,苏格兰针对这个改革的回答是叛乱,查理没有钱没有军队,只好再度开启议会,此次上达13年议会(1640-1653)称为长期议会。
在此次议会上,各方针对如何限制王权的具体问题上针锋相对,最终由清教徒主导的下议院的表现越发激进,他们与上议院的保王党越发不可调和。双方在42年爆发了内战。
内战以46年查理的被俘结束,清教徒获胜,其中闪耀出了新星---克伦威尔。再一次的,在对日后政策构建上,清教徒内部再次分裂,保守的,激进的,共产主义的,五花八门,最终48年,克伦威尔发动军事政变,力排众议建立起了一个清教徒共和国。
克伦威尔的统治时代(1649-1660)在军事上获得了非凡成就,他打击了苏格兰与爱尔兰,真正首次统一不列颠,他同样也打击了西班牙与尼德兰,也许这一系列的非凡成就加强了他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民来治理人民的化身,53年他再次政变,解散国会,加封护国公,成为事实上比斯图亚特王朝任何君主都有权利的国王。
由于长期的战争以及不受大众欢迎的清教徒式意识形态,58年克伦威尔死后权利没有得以延续,斯图亚特王朝得以在60年复辟。
回到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专制主义的巅峰,他的手段是用金钱与特权拉拢特权阶级,一万名贵族像受到监视般的与他同住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法国每年为了维护凡尔赛宫开销达国家收入的六成。他在行政上重用新晋的资产阶级,这些人通过金钱购买了免税与行政管理权,并将之世袭化。后期官僚系统越来越腐化,各地反叛四起,法国只能组建一支常备军来四处镇压,此举将进一步把税赋加之在穷苦多数的农民身上,进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太阳王统治初期(61-88)在对外关系上获得了一些列非凡的成就,打败了西班牙获得了大量领土,甚至一度在72年吞并尼德兰,也正是在尼德兰,曾经反抗西班牙的沉默者威廉的曾孙 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站了出来,他成功的建立起反法同盟,将法国拉入了一场长达25年的战争并最终拖垮法国的经济。
正是在法国与尼德兰的交锋中,英国在51-73年间出台了一些列的《航海法案》,规定凡出口至英国的商品只能用本国或英国船只拉运,如此便把尼德兰这个欧洲中间商踢开,并最终取而代之。尼德兰当然不服,双方也在这期间进行了三次海战,但尼德兰无法同时对抗英法,最终对英国屈服了。英国的贸易迅速成长,截至1700年便成为了欧洲新的商业龙头。
英法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因为英王查理二世无嗣,其继承人则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这激发起了英国人最敏感的两根神经---反法与反天主教,79-81年,议会多数派便是支持反法反天主教的辉格党的天下,他们的目标便是取消查理二世继承人詹姆斯二世的继承权。但最终查理二世重新使用了查理一世的做法,解散议会,把大权重归于自身,加强中央集权。
1685年当詹姆斯二世继位后他果然不出所料的重要天主教人士,这疏远了之前唯一支持斯图亚特王室的托利党。最终辉格党与托利党走到了一起,在1688年发动了一场政变,迎来了詹姆斯二世之女---新教徒玛丽与其父 奥兰治亲王威廉 继位,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成功政变,史称光荣革命。随后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与1689年的《大宪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正式得以确立。光荣革命也正式确立了英国新教徒的胜利,而法国则由于路易十四对《南特赦令》的废除而成为天主教大本营。两国将在随后100余年在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上展开长期的竞争对抗。
第五章 天才的时代
哥白尼及其继任者开普勒 与伽利略一起负责打破旧有的亚里士多德与托勒密科学体系。笛卡尔与培根则开启了两种不同的对于自然的思考方式。直到牛顿成为集大成者,奠定了基本的经典物理学系统以及科学研究的标准方式。
在其他领域,1543年安德烈 维萨里进一步完善了人体解剖图 1628年 威廉哈维 发现了血液循环系统 1674年 安东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1789年 拉瓦锡制作了元素周期表。
以上一切构成了科学革命,有力的冲击了旧有的世界观,一个更加理性的世界观在逐步确立。
1651年英国人霍布斯出版的《利维坦》主张绝对专制与无神论,其认为人性是邪恶的,趋向于互相毁灭,政府建立的目的就是阻止这种倾向,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约翰洛克是那个时代最得宠的政治理论家,他的一些列主张多数最终被英国采纳甚至影响到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他主张政府应当尽可能的无为而治,目的在于保证人类的基本权力:财产权,自由与生命权。与霍布斯不同,他认为人类是受理性支配而非自毁的野性情况。他的宗教宽容态度也颇受欢迎,他的思想非常契合新兴资产阶级,有利于构建一种世俗化的政治理念。
第六章 迈向新的势力均衡
太阳王路易十四利用联姻与军事大肆扩张最终导致全欧洲的孤立,以奥兰治亲王威廉主导了反法的奥格斯堡联盟对法国开启了九年战争(1688-1697),法国在战场上表现优异,但庞大的军费开销,尤其是93,94年的大饥荒导致十分之一的法国人饿死。97年法王无奈签订了《里斯维克合约》,几乎吐出了之前20年新占领的全部领土。
1702年,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绝嗣,法国与奥地利均拥有继承权,两者因而爆发了“西班牙继承战争”。此次英国也加入了反法同盟,并诞生一位名将---马尔博罗公爵 约翰 丘吉尔 与奥地利的欧根亲王。
1704年,布仑海姆战役中,反法联军俘虏了法军统帅塔拉尔,这是一直战无不胜的法军第一次战败,也失去了他唯一的盟友巴伐利亚。
1708年,法国再发大饥荒,随后便是极端低温,似乎法国要重演九年战争的剧本。
1709年,两军在马尔普拉凯交战,法军损失1.2万而盟军损失4.4万。双方战局陷入僵持。
1711年,奥地利利奥波德一世的继承人约瑟夫病亡,如此一来继承权归属于其弟卡洛斯三世,同时卡洛斯又拥有西班牙哈布斯堡支系的继承权。英国不想看到奥地利重新掌控如此大的地域,因而退出了战争。最终各参战达成了妥协议和,签订了一些列条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乌德勒支条约》与《拉施塔特和约》
合约的基本框架是承认了波旁家族的腓力五世在西班牙的统治,但西班牙放弃在亚平宁地区的领土与法国的继承权,奥地利得到了西属尼德兰,英国得到了法国在北美部分殖民地。法国的扩张势力得以遏制,此体系建立的均衡势力保持了西欧一定时期的和平。
欧洲东部与北部
1683年,土耳其对维也纳的攻城战在波兰国王约翰 索伯斯基的援助下铩羽而归,随后土耳其内部产生政治动乱,奥地利趁机收复了匈牙利等大片巴尔干领土。在这次土耳其战争中,又是出生法国的萨伏依亲王欧根表现卓越
1715-18年,土耳其与奥地利再爆战争,奥地利几乎夺得了整个巴尔干,土耳其在欧洲陆地的扩张就此终结,也基本告别了欧洲事务。
在北方,瑞典已经建立起了绝对统治权,其几乎统治了整个波罗的海沿案,在1698年瑞典王位被一位十五岁的少年继承时,丹麦,波兰与俄国趁着瑞典主少国疑虚弱之时发动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
他们没有想到十五岁的查理十二世是一位非凡的军事将领,很快他就把丹麦与俄国打回了老家,并入侵波兰废黜国王扶植自己的代理人。
1707年,查理十二世率几乎是他全部家底的四万军队入侵俄国。他的目标是莫斯科,甚至一度差点活捉了彼得大帝。彼得采取了坚壁清野打游击的战术,一度成功的掐断了瑞典的补给线,
1709年,瑞典强行发动了波尔塔瓦攻城战,最终遭遇惨败,查理军队几乎全灭,他本人则流亡土耳其。
1718年,当天试图东山再起,在入侵挪威之时中弹身亡
1721年《尼斯塔德合约》的建立意味着北方战争的终结,瑞典的霸权不复存在,其海外领地被瓜分殆尽,俄国一跃成为新的力量。
北方战争中的彼得大帝是俄国西化的重要人物,他以贵族对农奴人身自由的绝对控制权来收买贵族,以换取农奴们对国家每年长达160天的劳役,他也把军职变成贵族的特权,俄国得以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的官僚体系以瑞典为模版,军事改革效仿普鲁士,俄德两国也长期开启了联姻传统直至沙皇的覆灭。
© 本文版权归 leonardo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