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碗中意的粥
查看话题 >我中意的一碗皮蛋瘦肉粥 @豆腐块club
一人一碗中意的粥,对我来说,是皮蛋瘦肉粥。
小时候家里也常喝粥,但都是粘稠的白粥,或是红豆粥,加一点糖凑活当早饭吃。这俩粥在我家早餐里出现得太频繁了,也不是不好,但感觉就像糟糠妻,没什么期待。我的白月光,是永和豆浆的皮蛋瘦肉粥。
永和豆浆并不是现在常见的连锁店永和大王,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我说的那个永和豆浆,门店集中在南方,现在好像也没那么多了,但超市里应该还是可以买到这个牌子的速溶豆浆。家乡小城里最大的一家永和豆浆,开在人民医院的旁边,24小时营业,卖各种盖饭、炒菜和适合病人吃的粥汤面。由于开在全市最好、但食堂性价比却很一般的医院边上,所以要负担起病人和家属的三餐夜宵,责任重大。
医院离我家不近,通常只在生病或探望病人时,才会去永和豆浆吃东西。我比较喜欢点酱鸭饭和皮蛋瘦肉粥。酱鸭饭特别好吃,是杭帮菜里那种酱鸭,甜而不腻,鸭肉劲而不肥,非常符合我嗜甜的口味,汤汁拌饭我能吃整整一大盘——当然今天的主角是皮蛋瘦肉粥,我还记得,但是这个酱鸭饭太好吃了,所以忍不住描述一下。
言归正传,说回皮蛋瘦肉粥。这家永和豆浆的粥特别特别好喝:粥软糯粘稠,皮蛋分量很多且皮蛋的油脂特别香,瘦肉倒是量比较少,但会加一些肉松,甜甜的,反而比肉丝更讨本嗜甜星人喜欢。一份粥有一大碗,吃完自己的我还能助人为乐地帮我妈消灭一点,满头大汗,一本满足。
皮蛋瘦肉粥是丰满且令人愉悦的,吃的过程也是满足无比的,但吃的那一天,却未必开心,因为要么是去医院看病人,要么就是自己去看病。普通的小病可以在社区医院、或者另一家有熟人的大医院解决;一旦去了人民医院,那就是比较严重的时候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住院。奶奶和我的感情很好,但毕竟年纪大了,在所难免。她在人民医院住过一段日子,那时已经病得神志不清了,甚至认不出我来,耷拉着眼皮躺在床上,半睡半醒。那时我还小,二三年级,抓着她的手觉得特别特别伤心——我最喜欢的奶奶,连打麻将都要把我带在身边的奶奶,怎么会认不出我了呢?以后是不是也一直这样呢?恐慌和悲伤使我眼泪婆娑,想到一会儿能吃热乎乎的皮蛋瘦肉粥,才稍微好一点。
那一天,看完奶奶,吃完粥,我就回家了。年幼的我只知道被忽视的伤心,却并不懂,在这世间,生老病死是多么不可抗、不可挽回的事情。晚上爷爷打电话给爸妈,我才知道,早在前几天,奶奶听说我要来,就藏了些钱在枕头下面,说要给我零花钱——奶奶素有给我塞零花钱的习惯,每周必给,如果我没去奶奶家,她就会到学校来找我,哪怕是课间,也得把零花钱塞给我。病重的她知道自己可能记不起来,便在神志清醒的时候把钱准备好,就放在枕头底下——可惜,那时我不在;后来我在了,可惜她没想起来;后来我也懂事了,可是她也不在了。
但是人民医院在那里,永和豆浆在那里,酱鸭饭和皮蛋瘦肉粥也还是在那里。医院里每天都上演着出院和生离死别。现在回家,路过人民医院,还是那么堵,永和豆浆还是那么多顾客,车水马龙,令人完完全全打消停下来、喝完粥的念头。
永和豆浆也不是完全没有不挤的时候。有一次和爸妈从外地开车回家,到小城已经两三点,饿得慌,只有医院旁的永和豆浆是开着的。便去觅食,没有什么比天亮前的一碗皮蛋瘦肉粥更熨帖的了。邻桌是个小姑娘,跟着妈妈或是姐姐,也在吃东西。她在喝豆浆,一根吸管已经咬得扁平,满是牙印,满满一杯豆浆,却并不减少。
我不太愿意去想为什么。凌晨的永和豆浆很空旷,稀稀拉拉只坐着几个人,店员看起来也很累,困呼呼的。天亮前,吃完一碗热乎乎的皮蛋瘦肉粥,赶紧回家睡一觉。只要醒来,又是崭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