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上的随想

在许多人印象中,长沙是一个半新不旧的城市,与邻省的武汉相比,在现代化的步伐上显然不如后者。但如果要说到中国近代史,一个半闭塞半开放的湖南竟产生了如此之多的志士仁人,又不免使人诧异。从洋务派的曾国藩、左宗棠到走向共和的蔡锷、黄兴,以及后来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刘少奇等,可以说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走在长沙的街头,虽然它的大气不如北京,洋气不如上海,时尚甚至也不如武汉,但其古朴而新潮的气息仍旧时时洋溢在街头巷尾。这个城市的节奏是轻松而缓慢的,甚至略显慵懒。长沙出名的是各种小吃,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发现长沙臭豆腐与香肠。尽管我的家乡绍兴也已臭豆腐出名,但两者还是明显不同,而且诸多游客显然觉得长沙的更加知名一点。
各种小吃的盛宴主要集中在夜幕降临之后,初到长沙的当天夜晚便惊讶与五一广场与黄兴广场的人山人海。长沙人对于吃的热情显然超出了其他方面。在这种夜市中,长沙的青春活力才会真正显现出来。在青年旅舍还遇到了位浙江的老乡,和老板聊天时,她会惊讶于我们浙江人的作息时间。或许对于他们而言,夜晚的生活才是每天休闲的重心。



当时住的青旅在离天心阁不远处,从蔡锷南路过两个路口便可到达。天心阁的名字源于《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这里是曾经长沙城的最高点,初建于明末,后两度重修。天心阁本为城墙的一段,据说是叛明降臣洪承畴始筑。楼建筑于城墙之上,主副三阁,高三层,平面呈弧状布置。



从门坊、入口台阶上到天心阁主楼,也是一派安静肃穆之感,很奇怪,这里的的氛围不像其他景区那般嘈杂与喧嚣,也大概此处承载了诸多历史往事,所以人们总会不自觉的心声崇敬吧。里面有很多的历史图卷,从关羽战长沙到萧朝贵率军西征,最终身死长沙城下。如果说岳麓书院记载了三湘大地的文风传承,那么天心阁则见证了长沙城的战争春秋,几度浮沉。

天心阁主楼建于高台基之上,高三层,每层设有环廊,当时正值国庆,各处有灯笼,国旗点缀,一派与国同庆之象。乾隆时候的城南书院也在城墙之下,所以这里向来文风鼎盛,不少文人骚客都爱登阁赋诗。清代学者黄兆梅曾道:“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灯火总关心”。在这里,登高不仅是观景而已,更是抒发忧国忧民之所。相传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常常只身来此,夜半静心读书。当时的毛泽东也为中国的积贫积弱深感痛心,想是心中不平,一度心情郁结,故不得心静。在师长的劝说下,毛登此楼,则见楚天一览,顿觉豪气干云,便立志读书,于文明与科学中寻求救国之道。不知道毛在此处度过了多少孤独的夜晚。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刻苦的修行锻造了这个共和国元首的优秀品质。





当然,来到天心阁,登高而眺总是少不到的,只是长沙的城市规划确实做的不尽人意,看上去稍为杂乱。当然天气略阴,颇有“暮霭沉沉楚天阔”之感。
清代诗人李绍隽曾写道:
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
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
我今一登临,极目真穹廓。
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
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扁钥。
远浦送帆来,晴岗凝翠幔。
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
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
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
胜迹昭今日,纵笔摇山岳




诗人眼中的景象我们是无法复原了,好在天心阁本身的形制还保持大体,栗瓦粉墙与灰白色的台基对比,檐牙高啄与敦实的城墙对比,古朴肃穆的氛围与轻巧灵动的建筑形象对比,一切都显得活泼、丰富而又不失庄重之感。我认为显然这种建筑的场所给人的语境是比任何理论书上所给予我们的都要直接与深刻得多。此外去现场感受建筑之外的各种文化史观给予我们的冲击显然要比我们只在驻留本学科领域的更大。不懂得这一点,或许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范仲淹在同一座岳阳楼在不同的时节,既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矣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