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8年度读书报告: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从12月中旬到现在,陆续看了十几篇年度读书报告,看完之后十分汗颜:虽然去年也读了不少书,但读书的深度却很有限,因此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写自己的读书报告。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本来计划今天去图书馆借书,到了门口发现闭馆维护,回到家里无所事事,闲的手痒痒,索性还是写一写吧。
一、过去一年,我读了这些书

2018年,我读了122本书,比以往年份多了差不多一倍。我把这些书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发现读的最多的三类是:小说、历史和心理。
在小说类中,毛姆的小说居然有8本,后来还专门读了毛姆的传记。简单总结起来就是,毛姆本人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戏剧性。他上过医学院,做过间谍,没事带着男性友人四处旅游,中年时和妻子撕逼,晚年与亲生女儿对簿公堂。
日本小说家的作品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是枝裕和的电影小说,村田沙耶香的《人间便利店》,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情节和英美作家比起来,要清淡、简洁得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连情绪都是淡淡的,有点像和食,不会用浓重的香料调味,而是品尝生活本身微妙的原味。
历史类中,我比较偏爱张宏杰、史景迁的作品,张宏杰的“曾国藩系列”从1到3,一直追了下来,去年又补了《给曾国藩算算账》。前几天看他的微博,他说:“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你写的东西别人读不懂,这并不证明你的高深,不能以此自矜,很多时候这只能证明你没写好。”他也确实是走平民化的路线,读他的书,既有内容,也不会晦涩,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相当友好。
史景迁是一名美国汉学家,对司马迁十分景仰,他的名字就取自于这一点。他的研究视角和大多国内学者不同,强调人物的个性与历史的共性。比如写康熙皇帝,就从他批阅的奏折、往来信件中,梳理出他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达到以小窥大的效果。
前年,我考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不是为了从业,而是想要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过去一年,心理学方面的书也读了一些,涉及的面比较宽泛,有心理学知识入门,也有家庭关系、死亡焦虑等。读心理学书籍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原来有深刻的心理根源。了解到这一点,也意味着离更好的自己又近了一步。
另外,2018年我也开始重读文学经典,包括《水浒传》《西游记》以及其他一些明清话本小说,以这些为素材,还写了几篇短文。
在名著解读类书籍里,不同的解读者由于学术背景和切入点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相去甚远。同样一本《西游记》,吴闲云是从厚黑学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私心和目的。萨孟武则以西游故事为引子,来讲述中国古代政治中的细节。李天飞的论述更多是从学术、考据入手,追根溯源,挖掘故事与现实的连接。这也有点像我们写书评,一本书可以展开的角度有无限多种,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选题的方向和合适的素材,这时大量的阅读就非常有必要了。
二、10本推荐书籍
(一)历史类
1、《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
以1620-1950年间,从欧美来到中国的16位在华洋顾问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身份各异,有政府官员,有传教士,也有军事将领,但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气象,在不同的领域传播了新的知识、理念和技术等。史景迁作为西方人和汉学家的双重身份,也让这些人物变得更立体和生动。
2、《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系列的第3册,主要从曾国藩的5位朋友入手,从他们之间的交集中,侧面展示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质。比如,他和李鸿章是从师生关系衍生出的深厚情谊,与李元度则是识于微时,有着过命的交情,后来两人有过龃龉,但在晚年时又恢复了交往。
3、《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玛丽·比尔德的罗马史研究著作,很厚的一本书,装帧精美,翻译流畅。她选取了公元前8世纪罗慕路斯创建罗马城,到公元212年罗马帝制到达巅峰这一区间,对古罗马的起源、元老院制度演进、社会生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读。玛丽·比尔德笔下的罗马,数量庞大的普通民众成为主角,帝王将相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4、《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财政制度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财政制度也几经变迁,郭建龙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对不同时代的制度特征进行剖析。作者认为,财政制度与王朝兴衰之间关系密切,其中的核心因素包括税收政策、货币发行、官营制度等等。
(二)心理类
5、《原生家庭》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经典作品,最近一直是kindle的开机推荐书目。作者认为: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的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糟糕的原生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创伤,可能需要一辈子来修复。
6、《直视骄阳》
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话题,但又常常唯恐避之不及,欧文·亚隆将与死亡焦虑打交道的过程比喻为“直视骄阳”。他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释了什么是死亡焦虑,并给出了如何处理死亡焦虑的建议。
7、《爱是一种选择》
“拖累症”,即个人对于外在事物和他人的高度依赖,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病症,但又往往沉溺于其中而不自知。它的形成多与童年有关,来自父母的爱的匮乏,在心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洞,想要在成年以后的生活中弥补。但所采取的手段却让他陷入拖累症的泥潭。
(三)其他
8、《鱼翅与花椒》
一本一边看一边流口水的书,是一位英国女孩在四川、湖南和扬州的美食记录。扶霞·邓洛普始终带着好奇的眼神打量周遭的一切,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主动融入环境,挑战不同的味觉体验,甚至还专门到厨师学校学川菜技术,到偏远的山区找寻最纯粹的味道。
9、《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目前读过的最好读的哲学入门书,在讲解哲学发展历程和哲学家观点的同时,穿插进了大量哲学家的八卦故事,读起来比较轻松。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但又暂时读不进去大部头的哲学书,这本书可以很好地激发兴趣。
10、《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
一本内容比书名要好许多倍的书,光看封皮还以为是给小朋友看的书,但读下来发现内容颇具深度。李天飞有着古典文学系的学术背景,以及多年校对世德堂本《西游记》的研究积累,从作者、文本、人物、情节都多角度对西游进行重新阐释,对读懂西游很有启发。
三. 关于读书,养成的几个小习惯
1、利用Excel表格,制作自己的专属书单
在豆瓣标记书目之外,我自制了一份Excel表格,把读完的书的基本信息记录下来,包括书名、作者、类型、关键词、是否写书评、书评字数等。
一来可以粗略统计书评字数,看着数字一点点叠加有小小的成就感。二是在年末用数据透视表汇总一下,可以直观地进行类别统计。虽然豆瓣上的“已读”“豆列”和“标签”等功能也很好用,但这样的统计会更直观和便捷,有喜欢的小伙伴也可以试一下。
2、坚持写晨间日记,计划+实际完成+个人感悟,工作进度一目了然
之前在魔云兽老师的群里,有位优秀群友分享了晨间工作表法(非常抱歉,记不起是哪位群友了,如果知道的小伙伴,麻烦@我哦~)。
我从9月28号开始写晨间日记,到今天写了近4个月了,效果相当明显。每天早上起来花3-5分钟列出当天要做的事情,晚上再记录实际进度。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个人感悟”一栏,用来写当天遇到的一些小事,或者读书、写作等的感悟、收获等,一般只写一两条,不超过100字。
在第二个月的时候,增加了周计划表,对当周的工作做简单的规划。周末做简单盘点,简单分析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在下次制订计划时做适当改进。
3、通过笔记、书评、读后感等形式,形成输出机制
在我的个人读书清单里,有两种类型的书:精读和泛读。泛读书籍多为小说类,主要是看情节叙事、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故事背景等,看完一遍之后一般不会再读,在脑海里形成相对粗浅的记忆。
精读书籍则不同,至少要看3遍以上,还要做笔记、画思维导图、写书评或者读后感,力争把书中的干货尽量多地挤压出来。这有点像史航说的“榨汁机式读书法”,撷取书中的精华内容,为我所用。
通过多种形式的输出,可以增强对书中知识点的记忆,还能用自己的话把核心内容总结一遍,比以前“水过地皮湿”的读书法效率提高了N倍。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于我而言,读书是扩展眼界、发现更大世界的通道,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是无可替代的。
2019年,期待读更多的好书,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字,加油~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4 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