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需要传承,没有财富创造财富也要传承
人家买学区房,三房两厅觉得小;咱们买学区房,50多平觉着大。这就是有没有财富传承的差距。
阿平心里愤愤不平,为什么我的爸妈连区区10万块钱也拿不出来,人家同事小两口买房子,全款100万,父母给拿了60万。
同样是父母,差距如此之大,让阿平在同龄人中无法自恰。
不可否认:人的主观感受就是来自于比较。放眼周围,尽是拿着一手好牌,全力冲向终点的人,请问,纵使天资聪颖、勤奋过人的你,要如何才能打好一副烂牌?
对年轻人来说,心态如果崩了,脚踏实地也就无从谈起。
前些天,阿平的小女儿问他:爸爸,我该怎么做才能当明星啊?
爸爸一愣:为什么要当明星?
当明星多酷呀,不管走到哪都有人欢呼,找她要签名!
……
哦,虚荣心果然是从娃娃期开始有的,想要受人关注、万人敬仰的心情在那张小脸上藏都藏不住。
女儿要出名,当爸爸的应该高兴,但是阿平沉默了很久,他不知道该怎么和女儿解释成名之前要经历什么;如果成千上万次的失败才能换来一次勉强的成功,你,还愿意开始吗?是不是在第十次失败的时候就想要放弃了呢?更关键的是:如果你比别的孩子更优秀,但因为家庭原因、社会地位、人脉、财力等等客观原因,有个孩子抢到了本该属于你的资源,你该怎么办?
现实如此残酷,底层的孩子没有偷懒的权利。想赢就不能怕输,除了健康,反正我们也不怕失去什么。
想把手上的烂牌打出彩,好像只有一条路可走:努力做一个弱者,不声张,不露马脚,谨小慎微地活下来,尽量活得长久。
在中国,每一周就会诞生两个亿万富翁,他们叫做高净值家庭。对这样的精英家庭来说,财富传承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他们会去发达国家(比如瑞士)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打理家族传承问题。
我们呢,这些底层的普通人,除了花呗的欠款,似乎没什么能留给孩子的。上一代有储蓄习惯的人尚且很多,但这一代、下一代人,能传承的似乎就只有精神了,因为明天的钱已经被我们花出去了。
所以阿平还没有意识到:贫穷是会遗传的。父母的今天可能就是他的明天,没有什么可怪罪的。
他有意识,自己给不了女儿更多,就如同今天的自己,逼着父母拿出几十万、上百万,是超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但他仍然相信,节俭的习惯应该捡起来,毕竟富人有财可理,穷人只能从节俭做起。
没有财富创造财富也要传承,前十年,为了经济发展,我们全民族一头扎进消费主义陷阱中纸醉金迷;现在正是需要清醒的时候,勒紧裤腰带准备过苦日子,向老一辈学习精打细算,家族兴盛才有希望。
掏空六个钱包付一套房子的首付,这样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在上演,今后只会更多,所以这是一个全民谈钱的时代,也是一个老年人必须节俭,年轻人没有尊严底线的年代。
文化、价值观、审美……一些东西丢掉容易,再捡回来难上加难。
所以要活着啊,活着就有变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