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梦:乌衣巷口,秦淮河边
六朝形胜,十代都会,繁华始自东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千载帝王风雨。
秦淮波光影,燕矶浪涛惊,山重水聚。天下文枢,东南一学,多俊杰。
这块“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上,留下了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故事。
秦淮形胜多人物,晋室风流入草莱,岂止是魏晋风流,还有更多的辉煌风雅。
秦淮河这三个字就是一段风流,一段传奇,更遑论整个南京了。作为古都,南京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是历史。


白云苍狗指间砂,
无端隔岸唱蒹葭。
借问六朝何处寻,
斜阳夕照野草花。
来金陵不去秦淮约莫等于白来,来了秦淮河边,自然要去造访乌衣巷。
一提起乌衣巷,脑子里首先想到的不是高门大户,玉堂金马,而是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好像如果不是这首诗,乌衣巷会被湮没在金陵无数古迹之中,难以出头。
不过这的确就是一条很普通的小巷子,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完全看不出往日的繁华的痕迹。实际上,经过战火和修葺,如果还找的出什么痕迹才真的见鬼。
魏晋风流,六朝往事,繁华早就湮没在历史云烟之中,埋藏在青词竹简之下。
我们看到的,都不过是往昔的风影而已,在历史面前,我们也只能捕风捉影。
秦淮河是夜间去的,霓虹灯闪烁,游人如织,摩肩擦踵,甚是热闹。河里有游船来回划动,上面坐着游客,带着兴奋和激动的拍着照片。身旁有人手舞足蹈口若悬河的说着不知何处的方言,或四处观望这秦淮的热闹,也有一些流连在两边的商铺里,看着各类纪念品。
我和朋友随便看了看,大部分都是一些复古的商品,比如丝绸,折扇,胭脂水粉,挂饰……这些东西似乎在哪都能看到,毫无新奇之意,我们很快就觉得趣味索然。
秦淮河热闹的也就中心那一块,天下文枢的牌坊高树在夜色中,周边全部是商业的气息,行走其中,心里有种莫名的惆怅。
梦中秦淮河好像不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这波光艳影,行人往来,热闹非常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古时杜牧夜泊秦淮,酒家林立,歌女窈窕,丝竹乱耳,和今天应该没什么两样。
可能不同之处在于,那时候纨绔是真纨绔,风流是真风流,现在则平凡很多。风流风雅都不见,这风光,也不是往日的风光了。
乌衣巷里面显得很僻静,也很昏暗,让人不敢在夜间进去一探究竟。我和朋友在外面看了看,决定第二天早上再来,出门在外,安全无疑是最重要的,更何况两个女孩子。
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了旅馆,沿着旧路来到乌衣巷。因为比较早,所以这里还没有被游人占领,显得空旷很多。乌衣巷里面乏善可陈,有一个王谢纪念馆在里面,我们就在外面看了一下,并没有进去。一来是时间比较早,门还没开,二来是南京有一个六朝博物馆,那里已经足够了。一条街很快就到了尽头,走出来乌衣巷三个字昭示着这里曾有的辉煌。
走出来之后就是秦淮河,河里的水很是浑浊,两岸是白墙青瓦的房子,倒映在水中,如同一位寂寞的美人临水照花顾影自怜。
昨夜的秦淮河,散发的全是商业的气息。在那热闹之中,很容易就让人忘记身在何地。早晨很安静,昨天掩盖在夜色下的景色都跃然于眼底,洗尽铅华。没有五颜六色的灯光,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没有丝竹之声来乱耳,这安静的秦淮河终于散发出一点历史的气息了。
但也只有一点而已,这重重楼阁,各类店铺,各色招牌,都不是我想象。不过也谈不上失望,因为心里早有预备了。
在计划来南京之后,我特意读了一本南京为主题的书籍,叫《南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旧梦》,里面收录了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散文。恰好我对南京最向往的地方是秦淮河,看到书名就一见钟情。里面陈西滢写道:
我只见一船船营养不足的女子,搽了浓脂厚粉,用那败瓦破竹的声音,唱那不成腔调的戏曲,助那些竹林游客们的清兴。
他说实在不爱秦淮河,我想大概他是把秦淮想的太美了吧。十里秦淮的风流繁华,无论是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奢靡,还是新酒秦淮缩项鳊,凌霄花下共流连的潇洒,或者是风迴建业秋归寺,月满秦淮夜到舡的诗情,甚至是秦淮八艳时最后的烈火烹油极尽繁华,都比这庸脂俗粉,呕哑嘲哳的乐声,不成腔调的小曲要好。
任何一个地方,堆积了太多历史,尤其是堆积了太多繁华,那么对于后来人来说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这秦淮再找不到文人墨客的风雅,也没有钟鸣鼎食的华贵。我向往的秦淮艳影十里夜景,乌衣巷里王谢风流,其实都不过是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罢了。
和眼前景无关,和这秦淮河乌衣巷无关。来此,大概也就是寻着梦的影子,站在这块土地上,凭栏勾勒往日的辉煌罢了。
乌衣巷口,秦淮河岸,我静静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