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VS社会学
学社会学之前我一心痴迷与心理学,学社会学也是因为不能如愿以偿的学心理学专业的一个让步。但是因为这个让步,也让我能够在另一个层面上去看到事实背后一个属于更广阔的领域的连接。心理学关注自身原因和家庭原因,社会学关注社会层面的教育、制度、国家的影响。一个是内在一个是外在。社会学人觉得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看到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矛盾,而只做个人层面的解释,那是幼稚的。记得老师把下一届一个学生写的文章发在了社会学师兄师姐的群里,立刻造到了批评。有一些层次比较高人估计连看都没有自己看,就知道这篇文章格局不大,因为这个学弟写的这篇关于《剩女》的文章,基本是围绕这剩女自身的一些问题来写的,比如剩女的择偶条件偏高啊,剩女对物质有更高的追求啊。之所以被批评了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个问题背后是人口学,性别比例失衡、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碰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求等这些不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社会结构的更高层次的原因。
昨天北京又出了新闻,一个学校20多个学生被失业的教工砍伤。这已经是一年中第三次出现类似的事件了,前两次一次在上海,死了两个学生,好像是家庭问题引起的报复社会。另一次在一个四线小地方,死了7个学生,是因为童年创伤。这一次是发生在首都,没有死亡,但是有重伤。可以说越被忽视的地方伤亡是越严重的。三起事件中,凶手都是社会结构中的“弱者”,而学生是生理上的弱者,但学生不是社会结构里的弱者。社会结构里的弱者也是会使用武器的,有本书叫《弱者的武器》,虽然和这个事情可能没有关系,那本书写的是东南亚殖民地种植水稻的农民如何偷懒罢工的问题。那么弱者要报复,他的目的是为了发泄,只有成功了才能得到发泄,所以他一定会选择生理上的弱者,比如女人和小孩或者老人。这其中如果能造成社会影响力 ,那就选择幼儿园或者学校,一定是会激起愤怒的,成功把自己的愤怒转移给更多的人。
很多人在停留在骂人的阶段,评论里多是去指责攻击者,呼吁攻击者接受应有的惩罚。如果攻击者会因为指责而有一丝的惭愧,会因为受到惩罚有一丝的畏惧,他就不会这么做了。也许那些谩骂和指责反而让他有更多的快感。所以发出评论的人,你们的眼界就只停留在对攻击者人格的谴责上了吗?也许有人会去八一八凶手的身世,以及他背后的故事,他的家庭,他的人生遇到了什么样的事,但是你们不爱听,反过来又要说这是对凶手的同情。记得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曾经在马加爵事件之后对马加爵的个人情况发表了一些观点,当时也是遭到了很多批评。所以还有人愿意在表象的基础上去更深入的看一件事情吗?以上还是仅仅停留在心理学解释的层面上。
如果用社会学来解释,那么大家是一个整体,社会本来是一个结构。我们的基本矛盾中也已经承认了社会发展的不平等。那就代表这阶层的固化的严重,底层弱势群体的绝望,他们在出事的时候很有可能是无路可走的,受到了挤压。我们可能总希望别人应该想开一点,认为别人脆弱的像张纸,但那只是因为我们不能感同身受而已。他们是大多数,但是他们只占有社会很少的资源,他们有那个能力去改变心态么?我们对杀人者不想有一丝的怜悯,所以也不愿意再进一步去看到真相,而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行为,会让这个社会少一些戾气吗?当我们在想往上去研究,恐怕是就要遇见禁区了,所以不否认社会学在国内还是受限很多的。我一点我也在这一年半里有所察觉。但我仍时常苦闷,如果不能怀着一颗更大的心和愿景去做学问,那还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