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属于“浩宇”和“梓涵”的时代
2018年在安徽省办理出生登记的人口中男孩取名最多的为:浩宇。连续三年霸占第1位,约1000个新生男孩中,就有5个“浩宇”。第2名为:宇轩,连续两年占据榜眼席位。此外,3-10名为:浩然、子轩、宇航、皓轩、博文、子豪、宇泽、一诺。与此同时,女孩取名最多的为:一诺,由去年的第二位荣登榜首,约1000个新生女孩中有8人;2-10名为:欣怡、依诺、梓涵、欣妍、欣悦、可馨、梦瑶、梓萱、雨涵。
我猜如今孩子们的名字,大多数应该都是妈妈们起的,因为它们都特别符合偶像剧的气质,把男孩的名字扔到霸道总裁剧里去,把女孩的名字扔到宫斗剧里去,一点违和感都没有。你看男孩名里排名第一第二的浩宇和宇轩,这个霸气,地球已经装不下了。
这些名字的寓意不难想象,希望名字取得雅致。但显然,年轻家长们肚子里的墨水不太够,所以只能从流行小说和影视作品里找灵感,说到真正的雅致,倒不妨看看民国时期的那些名字:梁思成、林徽因、戴望舒、张闻天、蒋百里……这些名字既雅致,又没有重复之感,而且都用了典故。比如梁思成两口子,一个来自《诗·商颂·那》的“汤孙奏假,绥我思成”,一个来自《诗经·大雅·思齐》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还有名字美出天际的戴望舒,取自《离骚》的“前望舒使先驱兮”。
民国的这些名字,背后都有国学的底子,这是如今的年轻父母们所不具备的,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与国学有过一次“断舍离”。民国风格的名字,如今反而在港台地区还有继承,比如任贤齐的名字,就来自《论语》里的“见贤思齐”,而周星驰的名字,则来自出自《滕王阁序》里那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相比之下,新中国名字的变迁,更能彰显时代的烙印。刚建国的时候,建国、建军、国庆、国栋、国梁是非常普遍的名字,到了第二年,抗美和援朝又成了爆款名字。文革时期,卫东和卫红绝对能霸占起名榜的前几名,而到了我出生的80年代,我们似乎进入了起名最随意的时期,有太多的男生叫王伟、李明和刘博,而女生则涌现出很多丽娜和晓欣。
我们常说,名字能体现出时代的变迁,那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变迁呢?是越来越雅致还是越来越粗糙了呢?用我们现代的眼光看,和民国时的名字相比,如今的名字可以说相当粗糙。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能叫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的人,都不可能出自普通家庭,不是名门子弟就是大家闺秀,所以把民国时少数名人的名字跟如今的大众作对比并不公平。
而当年更多的穷苦人,不大可能拥有这样的名字,他们更多会叫志明与春娇。而现在,取个雅致的名字,却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和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有巨大的关系。另外,即使宇轩或梓涵这些名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雅致,但却反映了人们对雅致的追求。这同样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廉耻,追求雅致原本就是生活富足之后才有的闲情逸致。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建国、建军或是国栋、国梁这些名字,它们的确是被那些斗争的年代赋予了强烈的时代色彩,但把它们和后来的名字放在一起,我们能看清这个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有抗争,有拼搏,有开放,有富足。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命运和使命,所以梓涵和宇轩这些名字并不是凭空出现,它们依托于父辈的名字之上,它们是一个时代的结果。
曾经看过一部美剧叫做《约翰·亚当斯》,这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二任美国总统亚当斯的传记片。里面有一个情节,亚当斯去法国游说,希望法国能够出兵帮助北美殖民地人民抵抗英国镇压。他来到了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看到了打扮华丽的法国贵族们,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面对贵族们的轻蔑,亚当斯回应说:“我们必须去钻研政治和军事,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就能获得自由去钻研工业和商业。我们的孩子们必须去钻研工业和商业,这样他们的孩子就可能钻研艺术和文学。”
同样的道理,因为一代人叫了国栋和国梁,他们的孩子才有机会叫王伟和丽娜,而他们的孩子的孩子才有机会叫浩宇和梓涵。
贝果在唱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大学招关系户,多学学美国先进经验 (2人喜欢)
- 英国女王不吃全熟牛排 (3人喜欢)
- 特朗普为什么背叛了他的偶像?
- 泽连斯基就不该和特朗普在直播间连麦 (6人喜欢)
- 酒店开房洗衣服?这事儿我干过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