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这部影片反映的是香港沦陷期间人民的抗战故事。通常讲战争故事,都是一群勇士打打杀杀,拼死搏斗,惨烈而悲壮,最后正义胜出。这部影片没有这些战场上的厮杀,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影片描述了一些小人物,一些普通的香港市民,他们没有很高的追求,只想平平安安的过好自己的日子。日寇的侵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隐忍、低调,进而恐惧、不安。最后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反抗侵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少年英气的刘黑仔,还是情感细腻的方兰,或是书生意气的李锦荣,都是这样义无反顾。这其中,我觉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方母。
方母由叶德娴饰演。以前看过她演的《桃姐》。在《明月几时有》里,她一出场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我们常见的街道老大妈。在动乱的时局中,小心翼翼的谋划着自己的生活。茅盾租了她的房子,在沦陷的形势下,这租金对于方母很重要,她得知茅盾一家要搬走的消息后,为了留住他们,她精心策划了劝说工作。先从柜子里拿出了三块点心,想了想,觉得太多,又放回去一块。上得楼来,含笑泡茶,然后是开场白:“沈太太,现在在外面租个房子真的不容易,我阿叔最近在外面租了个房子,隔三差五就有烂仔过来收保护费。吓都吓死,没觉好睡。我们一家人一样了,我收你们的租金算是最便宜的了。”一番香港普通话,娓娓道来,有分析有例证,有租房的难处,有凶险的后果,有住在这里的种种好处。真是精彩!后来发现自己的劝说无果,临走时,没忘了那两块点心。“这个你们也不吃了吧?那我拿下去了。”几句家常话,活脱脱的向我们展现了这个生活艰辛,攻于小算计的老太太的形象。
晚上一听到街上有动静,第一个动作就是下意识的吹熄了油灯。看到方兰向窗外探头,她立即训斥女儿:“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虽努力压低声音,仍然能感觉到她的着急和担忧。得知女儿参加抗日工作后,她更增加了几份担忧。对女儿说:“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好汉,个个都有力气。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其实她所表达出来的更多的是出于对女儿的爱,而不是反对女儿的行为。最后也没忘了嘱咐女儿:“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为了帮助女儿,她自己也投身到抗日斗争中,为东江纵队传送情报,被印度阿三发觉被捕。但她始终保守秘密,保护队友。就是这样一个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温和善良的妇女,在民族大义前,活出了自己的尊严,最后从容赴死。我觉得这才是香港抗战史的真实体现,方母就是千千万万个香港平民百姓中的英雄。“明月几时有”就是他们的期盼,“胜利后再见”就是他们的行动。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日本宪兵队长山口。作为日本占领军的头目,他将自己打扮成“儒将”,平时没事开口闭口来几句诗词,表示自己很有文学修养。虽然水平实在是很初级。当然也忘不了不时施展淫威。他让李锦荣做首诗,并说:“我数七下。过了七下,你知道后果的。”然后一边数,一边摸腰上的王八盒子。以此提醒对方记住自己的地位。这是在学曹丕,却学了个四不像。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中国人不过是些任人宰割的亡国奴罢了。而实际上,如李锦荣所说:“有些事情,是你们永远不会明白的。”
有一个场景始终闹不明白。当山口判定李锦荣就是个卧底之后。让他走。李锦荣走出门外,却听到“砰”的一声。这是枪声吗?如果是,有两种可能。一是山口早就安排好的,等李锦荣走出门外,立刻打死。为什么这样?是“君子远庖厨”的伪善吗?二是李锦荣自杀,可看他出门时的西装马甲,不像是佩带武器的。如果不是枪声,那就是放大的关门声了,毕竟影片在这次金像奖评奖中,没有拿到“最佳音响效果”。
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就是叙事的老人。台词很好,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梁家辉表演的也很好,口吻、声调、表情都演绝了。一个普通的开计程车的老人,在一个普通的场合,面对一群普通人,讲述着似乎很普通的故事。而正是他们,在创造着香港的历史,体现了香港人平凡中的伟大。
看影片介绍,似乎强调了东江纵队营救文化人的故事。实际上这并非是影片的主线。主线描绘的是香港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斗争。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呼天抢地的口号,却感人至深。
编剧是何冀平。看过她的《天下第一楼》、《新龙门客栈》等。从北京到香港,快速融入香港社会,写出了不少好剧本。
导演许鞍华。叼着烟卷披头散发的老太太,把一个动荡社会中的故事拍的那么温馨那么小资。恰如其分的演绎出小人物们的内心世界。主旋律下另辟蹊径,功力可见。
音乐久石让。日本著名作曲家。听过他的《让子弹飞》。在这部影片中,他的配乐节奏明快流畅通俗易懂。为影片增色不少。
当然了,还有许多大牌演员加盟。一起合作,为我们奉献了这部好电影。
本人评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