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课:《杂阿含61经》(五蕴的内容)(1)
《杂阿含61经》(五蕴的内容)(1)
主讲:JK
老师: 今天我们学习杂阿含的61经,这个经是讲五蕴的内容的,我们先看经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这段不讲解了,还是在老地方。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这段经文,我消一下文:
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各位比丘们:有五种取蕴,是哪五种取蕴呢?就是:色取蕴,受、想、行、识取蕴。
这里面有个词:五受阴,请问大家,“受阴”是啥意思?
甲:取蕴。
老师:对,很好,就是取蕴。取旧译为受,蕴旧译为阴,所以,受阴就是取蕴。今天这个经,其实就是讲五蕴的。
我们以前,学习的五蕴的定义,比如,色法的定义,识的定义和种类,等等,都是从论典(阿毗达摩)中来的。其实论典上的很多定义都是来自阿含经。
今天,我们就可以看到,阿含经里是如何给五蕴定义和分类的。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復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上面讲了色法的定义,实际上是色法的分类,告诉我们,哪些事物是色法,下面讲什么呢?下面要分析一下,这些色法是什么样的性质、状态,这些色法是什么样的性质呢?
“復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接下来,告诉我们:这一切的色法,不管是能造色还是所造色,都是刹那生灭的、苦的、变化的事物。
丁:無常、苦、變易。
老师:对。这是一切色法的真实性质,一切色法的真相。那么,佛陀讲了色法的定义后,又告诉了我们色法的真实性质、真相,这个真相,是我们凡夫以前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色法的真相状况之后,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色法呢?
“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既然,我们知道了一切色法都是无常和苦的东西,是有过患的东西,那么,当然,我们就要舍弃色蕴,让色蕴永远的断尽,彻底的离开它,离开对色蕴的贪爱,然后,来世的色蕴就不会再重新生起了,当我们做到这点的时候,就是“爱尽”,对色蕴的贪爱断尽,无欲,不再想得到色蕴,于是我们就得到了永恒安乐的涅槃。
以上,就是讲,我们了解了色蕴的真相后,应该对色蕴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它是不好的,它不是自我、我所,所以,不再贪爱它,不再贪爱它,来生的身体色法就不会生起,我们就会得到寂静安乐的涅槃。
这段经文,OK了吗?
丁:捨離、滅盡、離欲。
乙:OK
老师:嗯,这里用了很多相似的概念,一大串概念讲一个相似的含义,我就不一一解释了。这些相近的一大串概念呢,其实含义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把它们讲清楚不太容易,以后如果我找到相关的解释或资料,我们再讲解。
这里有个“寂没”,寂没,庄春江居士解释为:消失停止。
对现在的色法,彻底的离欲之后,当现在、此生的色法消失停止之后,来生的色法不再重新生起,这就叫作“涅槃”。
“彼色受陰”是指现在的、今生的色蕴,“餘色受陰”是指未来的、来生的色蕴。
修习内观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色法的刹那生灭,就会获得观智,当观智圆满之后,就会生起道智,然后用道智证悟到无我,证悟了无我之后,贪爱就会开始逐渐被断除。因为当我们不再把色法、心法当成是自我、我所的时候,就不会再对它贪爱了,不会再喜爱它,只会厌离它。当我们证悟四果的时候,我们对当下的色法,会彻底的断除贪爱,此时,就决定了,来生的、未来的色法再也不会生起了,来生的色法、心法都不再生起了,此时就是涅槃。这里的“彼色受阴”和“余色受阴”看懂了吗?
甲:嗯。
老师: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餘色受陰更不相續,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余色受阴更不相续……
相续,就是来生接着生起的意思。好,我们看下段经文: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
我翻译一下:
什么是受取蕴呢?就是“六种受”,是哪六种受呢?就是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一共六种,这就是受取蕴。
这段话,字面上有什么问题没有?
丙:没有。
老师:嗯,这段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身”,大家注意,佛教里经常用“身”这个词。除了身体之外,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身体的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是“类别”的意思,比如,受心所有六种,就可以叫作“六受身”;再比如,识有六种,就可以叫作“六识身”,明白了吗?
戊:明白了。
老师:身是一个后缀的单词,以后遇到这个词,就可以往“类别”上理解,其实是个虚词,没有实际的含义。六受身就是六受,没区别。受蕴,就是受心所。
丙:是这样啊?
老师:嗯,受心所,就是感受,苦的感受、乐的感受。
你们都开始修内观了,早就直接观察体验过受心所了是不?腿疼引发的感受就是苦受。受念处,将来你们的内观实践,它是重要的一个部分。观疼痛,观察愉快。
尤其年纪大、身体不好的人,早上一醒来,先出现的就是身体的苦受,这都是观照的对象。
内观四念处,就是要随时观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如果都能观照,那就快成就了,出现任何色法心法,出现任何明显的所缘,都能观照到,那就差不多了。
好了,我们回到主题,第二个重点:眼触生受。
提个问题:十二缘起里,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什么?
戊:触。
老师:大家对十二缘起背的都挺熟。六入缘触,触缘什么?
戊:受。
老师:对,很好。六入,就是指内六处,也就是六根。入和处是一个意思。那么,也就是:六根缘触,触缘受。
请问大家,这里的“触”是心法还是色法?
戊:心法。
老师:很好。色法也有个触处色,心法也有个触心所,都叫触,别弄混了。
那么,六根如何生起触心所的呢?
我们以眼根为例。什么是触心所呢?就是指:眼根、色境、眼识这三者同时存在的时候,最初生起的心所法,必须这三个东西,都在一起,才会有触心所的生起,这叫作“三事和合触”。
这三个东西如果缺一个,或者是分开的,就没有触心所,“和合”就是说,必须都在一起,明白了吗?
丁:嗯。
老师:既然,触心所是因为这三个东西在一起而出生的,那为啥这里只强调眼根出生了触心所呢?(六入缘触)请问,眼识是由谁来出生的?
戊:根。
乙:眼净色。
老师:对,眼识是由眼根(眼净色)来出生的,就像树根能出生大树一样,根能够出生识,所以叫作“根”,眼根可以出生眼识。当色境到达眼根的领域时,刺激眼根,此时,眼识就可以生起了。
丁:眼根緣色境生眼識。
老师:很好,丁。所以,三个事物中,眼根是比较重要的,眼根出生眼识。眼识出生的当下,根境识三者就和合在一起了,同时,触心所就生起了。
因为眼根的作用重要,所以,我们把眼识相应的触心所,叫作“眼根的触”,简称“眼触”。OK了吗?
乙:OK
老师:眼就是眼根的简称。好了,“眼触生受”这个词里,眼触解释完了,就是“六入缘触”。那么,这个眼触跟受心所有啥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大家记住:
一切的心所法,都必须是触心所产生后,依托触心所才能产生其它所有心所,所以,受心所是跟随触心所而产生。
乙:先要被触动才有受。
老师:嗯,有点这个意思,乙。
这个触其实很难把握,我们只需知道,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一切心所,都是依靠触心所而生起,就OK了。
那么,眼识这个心,跟随它的触心所,被叫作“眼根的触”,就是“眼触”,同样的,眼识相应的受心所,是由“眼触”生起来的,所以,叫作“眼触生受”。实际上,“眼触生受”就是指眼识看东西时产生的感受,明白了吗?
戊:明白了。
老师:触心所,定义很好讲,“三种事物和合在一起,就产生了触心所”。
其实很多定义都很好讲,但联系到内观,有的一个小定义,恐怕就是大师级别才能讲清楚的了,所以,你们知道触心所的定义就好了。
这里关键,还是“受心所”。受心所,是一种心法,它不是色法,这是最主要的。很多人,这里是搞混的。
凭借生活经验,很多人会觉得,身体的瘙痒、疼痛,应该好像是色法,对不对?
乙:嗯。有点难分。
老师:请问各位:一切心法的特征是什么?
乙:认识和感知。
甲:能认识。
老师:对,能认识、感知,是心法的特征。受心所是一种心法,它当然也具有能认识的作用,比如,身识的认识对象,是什么?当然是身体里的色法,四大之类的,对不?
甲:对。
老师:那么同样,跟随身识的受心所,认识的也是身体里的色法,受心所认识身体中的某些色法时,产生痛苦或愉快的表现形式。色法是没有知觉的,没有感知的,所以“疼痛”这种知觉,怎么可能是色法呢?对不对?
戊:是啊,以前疼痛这里说是色法我也一直很不理解。
老师:我印象里是恰密长老在一本书里,特意讲了这个问题,他就是这样讲的,色法是没有知觉的,所以疼痛是一种心法,观疼痛,就是观察受心所,观舒适,也是观察受心所。
戊:受念处。
老师:对。
老师:身体的疼痛,就是心法对身体的一种感知而已。
你身体的任何感觉,除了软硬、冷热那四种大,其它的大都是身体的感受,是心法。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
所以,在这里,身触生受,就是指身识认知身体色法时产生的感受。刚才讲的就是,感受本身是心法,同样的道理,眼识认知对象时,产生的感受,就是“眼触生受”。
比如,甲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很卡哇伊,她看了很欢喜,忍不住去捏她的小脸蛋,甲的眼识,看到了那个对象后,生起了一种愉悦的感受,此时就是“眼触生受”,其实就是眼识的受心所,OK了吗?
戊:OK
老师:再比如,乙到了咖啡馆里,听到一段莫扎特交响曲,真好听啊,听了很愉悦,耳识听到音乐产生的愉悦感受,就是“耳触生受”,OK了吗?
乙:ok
老师:然后,鼻触生受,还用讲吗?
丁:再講講身識。
老师:乙跑到乡下的厕所里,那种感受,就是“鼻触生受”。舌触生受,吃药时的感受。
老师:“身触生受”还有啥不明白的?
乙:老师等等,我问一个:假如生起冷热的感受,是不是色法,不是心法?
老师:受心所遇到了某些对它来说“不悦意”的色法时,就会产生苦受,比如疼痛,痒、酸麻;受心所遇到了某些对它来说“悦意”的色法时,就会产生乐受,比如舒坦,轻快,等等。
嗯,你们这里不必纠结,知道身体的“疼痛、舒服”是一种心法就行了。内观中,有时太过分析了也不好。
己:老师,我觉得身体里的冷热软硬是心法。
戊:冷热是色法,因冷热而起的舒服或不舒服是心法。
老师:大家说说,我们感知到的“冷、热、软、硬”是心法还是色法?
戊:色法。
丙:四大种。
老师:就是嘛,冷热、软硬、移动,这是色法。这个要能当成心法,那你这半年内观咋修的?
乙:它是身触吗?
丙:我觉得冰冷不舒服,这个时候是否应该归结到心的感受?
老师:触有两种,色法的触,和触心所。
戊:触处色。
甲:四大是触处色。
老师:冷热软硬是色法触,不是触心所。
己:如果不去思维,哪里会清楚是冷是热是软是硬?
老师:@乙你搞清楚了吗?
乙:我就是 己 这样的想法,可能我想多了。
老师:@乙你想多了,你就知道“冷热、软硬、移动”是色法,疼痛、舒服是心法,就可以了。这个地方固定住,别再瞎寻思了哈。要不你内观肯定修乱套了。@己 你也要和乙一样,OK了吗?
我们认识“冷”这个火大时,都是带着感受的。我们认识什么事物,都是伴随着感受的,所以,应该知道,冷是色法,冷带来的感受是心法。冬天的冷的感受是苦受,夏天的冷带来的感受是乐受。这个感受总是在的,有认识就有感受。但是你们还是要观察四大为主。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
前五识的受心所都讲了,那么,意识的受心所,就是“意触生受”。按照十二缘起,意根缘意识的触心所,意识的触心所缘意识的受心所,叫作“意触生受”,名字没问题了吧?
十二缘起:六根生触,触生受。还有问题吗?
戊:没有了。
老师:嗯。那么,很显然,意识的受心所,就是指意识认识事物时产生的感受。
意识大多数都是抽象认识,比如,乙坐在家里想象,股票会涨一倍,想完了心花怒放,这是“意触生受”。她的意识想象那些抽象概念带来的快乐感受,“喜受”。OK了吧?
戊:OK
老师:好了,受心所有六种,受心所的定义讲完了。然后,还是观察受心所的性质,受心所的真相是无常、苦、变化,知道了受心所的真相后呢,知道它是不好的,所以,就要离开它,舍弃它,不再贪爱它,对当下的、今生的感受不再贪爱、执着后呢,来生的感受也不会再生起。这就叫作涅槃,和色法那段是一样的,OK了吗?
戊:OK
丁:跟随身识的受心所,认识的也是“身体里的色法”,這個就是指四大?
老师:@丁对,等会给你讲。
丁:嗯。
老师:“復次,彼受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这段经文不用再讲了吧?
省略号里,就是和色法那段一样的文字。为啥五蕴里,三个心所法就有一个是受心所。四念处里,就有一个念处是受心所,因为观察它很重要。
受心所是刹那生灭的,苦的。最关键的,感受其实也不是自我,不是我的,它就是个客观现象而已。
不是“我在痛”,这个痛也不是“我的”,用平静的心去观察疼痛,练习不用嗔恨心去观察疼痛(因为苦受会引起嗔恨);同样的,用平静的心去观察快乐,不要沉浸到那快乐里,沉浸进去就是对“乐受”的贪爱和执取,它只是它,这个快乐是自然现象,不是“我在快乐”,也不是“我的快乐”。
下面解释一下丁的问题:跟随身识的受心所,认识的也是“身体里的色法”,這個就是指四大?
心所法不能自己单独活动,它必须和心一起进行认识活动,受心所和身识一起认识四大的时候,受心所认识一些四大时,会表现出“痛苦”的状态,受心所认识另一些四大时,会表现出“快乐”的状态,比如,受心所跟着身识,在冬天认识“冷”这种火大时,就表现出“痛苦”,它在酷夏认识“冷”这种火大时,就表现出“快乐”,这个痛苦或快乐,其实就是受心所本身,明白了吗?
丁:明白了。
老师:那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