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600年阳山碑材,留给后人作一个自虐的王朝启示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对中国友人说过:“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过去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
这就是厚重的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

最近爱看央视的《国家宝藏》,也爱看《中国影像方志》,看到更多是岁月长河中的今昔对比。我住在南京十七年,一个你自以为熟悉的地方,却不一定了解。我找来了一堆文献想深入了解南京,更想要一步步实地去探访南京名胜的今天。
还记得曾轰动一时的《明朝那些事儿》么?作者当年明月开创了不正经腔调与特有人情味的历史小说先河,今天我也去探访一下大明朝的遗迹。
一、游记
阳山碑材一直名声在外,天下第一碑!我心想:石头都是一亿年造山运动的产物,上万上亿年的存在,我去贺兰山看岩画时那是大约5000—4000年前原始的部落画在岩石上保存下来的,600年前的石头有什么看头?
相距不太远,我也没去阳山碑材的景点游玩过。
2019年我决定一改惰性,不但要深入了解历史名胜,还要把游览的经历记录下来。
一整天绵绵不绝下着冬雨,第二天1月6日大雾,雨后空气十分清新,地面与枝干湿漉漉的,体感不冷,很适合登山运动,却不适合参观古迹,能见度低,很容易一叶障目看不见山巅与天际。
开车到达南京城东郊23公里外的阳山碑材景区是上午9点半,我是第一个购票入园游客,后来也陆续进来几家人,总体游人寥寥,工作人员闲散地履行自己淡淡的职业,景区的主体是山边的古采石场,而参观景物就是三块巨大的碑石,一个小时就轻松逛完了。

进门的“大明文化村”牌坊式的门廊,原本有接待游客的民俗演出和明朝时期各行各业的街市场景复原,因为淡季,这些干脆就停工了,连豆腐都不磨了,茶楼也懒开张,淡季48元门票太不划算了,携程上40元需提前2小时预定。
提醒:喜欢热闹又想值回票价,请选在人多的旺季前来,天气要晴朗,能享受阳光普照的户外景色。

在一片大雾弥蒙中走上山林石径,分不清东南西北,我估摸是一路向北,我在一段狭长的上山夹道嗅到研墨的气味,莫非枯枝老藤在岁月流失中也成了精不成?
蘸着昨天的雨水在岩石上研磨出了墨迹,浸透了土壤,流淌在石梯。一股墨香被浓雾困守,像明朝留下的谜团,久久不散。
阳山在明代以前就是古采石场,阳山碑材是利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出来的,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将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垒起,总高度78米,总重31167吨,确为举世罕见,硕大无朋,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给父亲建功德碑,朱棣征集了全国数万名工匠,利用阳山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碑材。
按道理来说,这样伟大的工程算是国家的重点形象工程,应该彪炳史册,可在整部《明史》里却没有一个字记载!也没有任何官方的记载,后来在以下两个文献中找到了证据。明成祖干了这件蠢事估计封了口,不想让人知道。

1、明代学士胡广奉命考察阳山碑材,记述于《游阳山记》:“仰见碑石,穹然城立……天生此石,以有所待也。”

2、清代文士袁枚写过《洪武大石碑歌》:“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本人的记游小诗:雾中探石得启示
六百年前倚天剑,
至今尚且拔不出,
权谋利欲古今同,
何笑项羽无舟渡?
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朝廷要求限期完工,规定每个石工每天要交三斗三升石屑,由监工负责验收。工程只进行了300天就停工了,其中不少是囚犯,工匠们累死、摔死或者因完不成任务被杀掉的人数,据说达3000人之多。
惨死者的尸体被随意扔在阳山附近的“万人坑”里。日积月累,这“万人坑”隆起形成一个大坟包,于是人们把“万人坑”附近的一个小村就称为“坟头村”。封建王朝里小人物小百姓总是最悲惨的,用血汗还不够,还用白骨为帝王的享乐作垫脚石。

这口井是开碑时匠人使用的,大明湖里上水气升腾,我摸了一下水是温的,后来在猿人洞附近的水里我看见浮冰。汤山周边盛产温泉,可见这里地下有泉渗入。
一对中年夫妻离我不远,女人特别激愤地说:“这叫上天要你灭亡,先使你疯狂,干这种疯狂的事就是自掘坟墓,这样的王朝是自己灭自己。”
大概从秦始皇开始,男权社会的顶端都要陷入好大喜功的通病,就连近代社会的一些成王败寇也难克服人性的弱点,所以看到世界上陆续出现女性的国家领导人,突然有了一丝任空而来的安全感。
女游客又说了一些贬损南京的话,大意是在南京建都的王朝灭得快,这个地方有些病态之类不太好听的话,口音像是北方人,男游客还比较内敛,我觉得十分不中听,旧王朝从来都是内部坏死,然后外力才能灭之。

二、历史问碑
进到“大明文化村”首先看到“阳山问碑”,据说“神功胜德碑”是其十倍高,体积之大就更不用说了。让你摸胸自问:为何劳民伤财搞这么大的石头?
朱棣也明白,这样的一个巨碑,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就靠人力绝对立不起来的,这仅仅是一场“作秀”而已。
朱棣是在朱元璋死后,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赶走了自己亲侄子建文帝,夺取了天下,自己做了皇帝,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便决定建造这座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并显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嫡系,自证合法。然而一年多后朱棣见天下太平,民心稳定,建碑已不再迫切,加之忙于迁都北京,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三、参考文献:
1、民国时期倪锡英写过一系列的都市地理小从书共九本,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城市旅游手册了,其中《南京》写得最详实动情,因他本身是江苏无锡人,这是1935年左右的民国首都南京的真实写照,其中名胜点评与城市布局80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非常适用,旧貌新颜,古今的血脉不变。倪锡英先生详细写了明孝陵与中山陵,当时栖霞山就是本地人看红叶的去处,不过对阳山碑材未提一字,可见这是近年才圈起的景点。
2、明代学士胡广的《游阳山记》,读后很想攀到阳山顶上能俯视三块碑石,并且我有点儿不相信能眺见滚滚长江,还能“望见长江数百里滚滚而来,舟帆上下如豆”。
3、参考了文献:袁枚的《洪武大石碑歌》,因袁枚的妹妹袁机的墓就在阳山,袁枚的《祭妹文》被称为古代三大祭祀文,袁枚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祭妹文》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回来后我也找来细读一番。
我对袁枚的印象是现在小学读本上有一首题为《所见》的小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另外还有一首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传唱度极高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4、我还读了《中山狼传》,别问我为什么读这个。
四、精神世界的进步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太羡慕科技发达的西方文明了,太渴望全面的物质解放,对我们五千年的古老华夏文明做了过多的自我检讨与全盘否定,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修正我们的发展纲领与路线,如今物质文明已经走上了大国之列。
近年美方挑起贸易战,两国外交摩擦不停,看到最多的国内品牌要制定中国的标准,不再一味地拿西方文明的作为衡量的标准,在产品贸易与科技上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不仅是一贯国际贸易条款的遵行者,真是可喜可贺。物质的繁荣一时掩盖了精神上空洞,且不说文艺作品的思想高度就是日常我们这些自称唯物论的平凡人也常会迷失在混乱的世俗中,先不说信仰的问题,至少有一个信念能紧握在手,一旦遇到失望与挫折时便能回溯到最初的原始动力,看到身边的人因工作压力与对物质的不懈追求纷纷患上焦虑症、神经衰弱,严重的是抑郁症,我们的民族要树立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不是宗教,而是精神向好的标准。
是时候了,该注重我们五千年大国文明的向前发展,物质是外在的保障,精神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者!
下为晴天航拍图,需登高望远的晴日前去参观!

-
Ange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22: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