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汇关于文化的讨论
参加了“敲茶”和潮聚举办的茶话汇,由一个很大的话题“潮汕人”延伸到大家聊到很多很多的方面去,期间最主要围绕的还是“文化”。可能聊得兴起,大家很热情也很发散,以至于我没有机会拿到麦克风,哈哈,只好把一点点想说的话通过文字来分享。
坐在我旁边的小哥说到一个文化自卑的现象,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有外地的朋友来的时候,带着他们吃吃逛逛,也能讲出不少东西来,让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发展有所了解并且留下一定的印象。文化本身不是一个需要拿来夸耀的事情,不管是历史古都或是新兴城市,都有它的过去和发展,都反映出某个时期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不一定是原住民)的生活状态,都体现出这个地方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背景下的变迁,无论是辉煌或是教训,通过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能够让人更深地了解这座城市、了解这里的风俗和城市性格。我们放大一点来说,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最具有历史底蕴的国家之一,但当我们去和别人讲中国的历史时,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述让别人去了解她,最好大家也能和我们一样热爱她,但目的并不是自我吹嘘,让别人对中国人羡慕嫉妒。
我从不为自己是个潮汕人而感到自豪,也不感到自卑,出生在哪里并不是我的选择,但是这里有我的父辈们的建设,现在的这里有我的存在,这是情感的一种关联,这与我在哪里出生并没有直接关系,可能这个地方是汕头,也可能是其他的地方,出生地并不一定就是故乡。
曾经在一次和客户打电话的时候,对方突然问了一句,你是潮汕人吧?对方从我自认为标准的普通话里听出的口音让我有点尴尬,但这尴尬来自于我的普通话没讲好,而不是因为我是潮汕人,在外让人知道我是潮汕人有时反而是件有趣的事,要么对方恰巧也是潮汕人,要么对方大概会认识几个潮汕的朋友,要么对方知道牛肉丸很好吃,这些都让我们多了聊天的话题。
前几年回到汕头工作的时候,同样和许多在外多年的人一样一时不太适应讲潮汕话,现在当我发现和外国朋友讲英语也带着潮汕口音的时候,也觉得蛮酷的。在国外蹦跶的时候有时因为语音会被认为是美国华人还有点小自豪(老子发音多标准),现在讲潮汕口音英语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并不觉得自卑。
还有大家谈到文化的问题,我想说其实文化是有层次和门槛的。
饮食是文化中比较低门槛的,大家提起潮汕总会提到这里的美食,不管是鸿儒还是白丁都要吃喝,并且容易感受,谁都能说出个好吃不好吃来,所以通过饮食传播是很容易产生广泛宣传效果的。然而门槛低并不代表层次低,饮食也可以体现出一个地方的很多方面,比如潮汕地区有很多的粿,但是面食并不很多,这与本地的农作物种植特点和历史有关,而农作物又与气候和土壤特点也息息相关,这是饮食文化与地理的关系,比如鲎在其他地方以红烧或蒸煮的食用方式较多,只有潮汕地区会用来做鲎粿,鲎粿的来源又是一个故事,一方面体现出当时人民生活艰难,另一方面体现出潮汕人民的智慧和孝道,如果只是讲美食本身,那么对方能了解这里的食物,如果把美食和历史、地理、文化结合起来讲,对方从一道菜里品到的就不仅是味道,还能尝到本地的风俗。
再或者讲讲潮汕的茶道,讲讲老一辈人用小泥炉架壶、橄榄核烧水、瓦片焙蚶、巷边门口喝茶歇息的传统,紧接着把怎么冲茶、喝茶描绘一番,每次我讲这些的时候,外地的朋友毫无例外地吞口水感慨潮汕人喝茶原来这么有意思。这番滋味你的朋友是否从你的讲述里感受过呢?
建筑也是文化的重要一方面,门槛不高,层次可高可低。有时候建筑存在的意义要远大于是否完美还原的意义,老建筑是历史的一种载体,其历史性重于功能性。小公园能不能全部清掉,建成高大上的现代建筑,建成商业体,建得美轮美奂摩登潮流?当然可以,但是她所承载的历史后人只能通过图片或文字去了解,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去过教堂的朋友应该有印象那里一定有雕塑、有玻璃彩绘,这些是用来塑造氛围、用来装饰的吗?不完全是,欧洲的教堂大量地采用雕塑、绘画等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让那些不识字的人通过这些雕塑和绘画了解有关的人物和故事。做个或许不太恰当的类比,潮汕老建筑的存在是否也是让对本地历史不太了解的人也能借助这些载体去了解潮汕的历史呢?当然很难说看个百货大楼或八角亭就能看出什么来,但当你讲解过后,再看它们的时候,还觉得“原来这是个商场,哦,这有座亭子”这样吗?
潮汕的建筑其实在中国建筑中也是有她的特点的,比如四点金、下山虎、骑楼以及在西堤一些老房子墙上依稀可见的精美装饰,等等,或许不如四合院、苏州园林、徽派民居有名气,但同样也体现出这里的历史和民俗,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潮汕建筑并不是没有值得讲的东西,只是很多人对我们的家乡还了解得不是很多。
语言在文化中则是属于高门槛的,语言文化的推广是比饮食、建筑文化传播更难的事情,就像台上那位小姑娘讲的“很难学”的笑话,对懂潮汕话的人来说会比不懂的人更有趣。保留本地语言(尤其是文字)是文化保护头等重要的事情之一,语言的生命力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共生的,从现在看,伴随潮汕语言的经济行为在减少,潮汕语言人口占比也在减少,这不代表是倒退,但对语言的留存和保护来说并不是一个乐观的趋势。BUT!这个时候要来个BUT以示强调,保护本地语言并不排斥文化融合以及经济发展,强势语言或者有生命力的语言从来都不是靠排斥产生的。
讲到这个我就想起潮语歌曲,最近打开收音机就老是听到“潮语歌曲排行榜”,这就是伴随着语言的经济行为(或者是带有经济性的艺术行为?whatever),对语言保护来说这是特别好的事情。不过我总觉得潮语的一个特点是许多词(尤其是动词)带有明显爆破音(个人感觉,未经求证,请专业人士指正),骂人的话多带有爆破音(比如Pu领啥!早s仔!傻帕!Dum败!),不骂人的也有许多带有爆破音(比如你食未!好哇!劲猴!),或许这也是有些朋友跟我讲潮汕人说话大声点就像在吵架的原因,这让我想起汕头台在播放几个小女孩在唱歌仔(阮是潮汕个奴仔,balabala),我就觉得怎么听着像在骂人…… 既然带有爆破属性,我就觉得潮语歌曲就不该那么柔情,那搞啥?嘻哈呀!像壹指团体那样就很牛啊,在汕头midi的时候他们和摇滚同台表演,表现力、感染力、语言艺术性一点也不比那些摇滚团体弱。当然也听过一些其他的潮语嘻哈,不知道是谁唱的,就觉得还是原来唱流行的那些人尝试新风格的吧,并没有出彩的感觉,还蛮期待本地能有更多优秀的嘻哈团体的。此外还听过一些潮语摇滚,说实话一边听一边笑,唱流行的还是去唱流行吧……
潮汕语言语音语调丰富,按说是很适合柔情似水的娓娓道来,但目前听到的潮语歌曲好像没有这种感受,觉得有种把歌硬生生唱成潮汕话的别扭。像一壶好茶一壶月、苦恋这些,不仅曲调上优美动人,其实在作词上水平很高,我没搞明白但觉得作词人在作词的时候选择“字”上非常有讲究,可惜内容文化性、情感触动性较弱、而且“太实在而显得很土”(个人感受,不代表他人),但直到今天讲到潮语歌曲大家还是会想起来这些歌,说明好的作品依然是有生命力的。比如像玩具船长、五条人等等,他们也唱潮语歌曲,可是很好听啊,甚至因为唱潮语而显得别样风味,非常有意思。所以我相信潮语歌曲是可以有优美的作品出来的,只是还差了一点水到渠成的灵感。潮汕文化还是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还很难实现输出,没有输出而本地市场不大,就很难有足够的受众去支撑起市场。这个问题不是大家坐着敲敲茶、吃两片瓜册能拍出脑袋来的,全粤东想无。
发展语言或者说发展文化的渠道还有许多,但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脱离经济行为的发展必然举步维艰。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要在使用中延续和发展,饮食也好、建筑也好、技艺和语言也一样,如果没有伴随经济行为和与社会发展同步,是缺乏生命力的,光靠行政力量或情感期望,都很难得以延续,更不是简单的把传统文化市场化就能够实现的。这是个系统的工程,具体怎么操作就不跑题细讲了。
把一点在茶话汇上想讲又没机会讲的几点想法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说得合听握握手,不合听就不要听,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