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家乡史
作为一个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家乡毫无半点古典气息而难过的了。没有历史、没有古迹。她的历史很短,在开埠之前,只是一个小渔村。而这个城市所留下的,唯一可以算作“历史见证”的那些遗迹,却都带着屈辱的记忆,屹立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
由于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虽然过去的历史和我没有半点关系),我对东边岛国的印象经历了一个有趣的变化历程,从幼时的好奇和向往,到长大后的愤排斥,以及现在的理解和辩证地看待。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对于家乡的历史也十分感兴趣,虽然那并不光彩。也曾阅读许多相关书籍,并走访许多当地遗迹、博物馆、陈列馆等去探寻那段尘封的往事。
不如先概述一下那段历史。1894年,日本借由朝鲜问题与大清开战,爆发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结束后,日军从花园口(今庄河市花园口。从大连到丹东的高铁,途径花园口车站)登陆,迅速攻占金州、大连湾等地,并在旅顺口受到清军和当地百姓的顽强抵抗。由于抵抗,愤怒的日军在攻下旅顺之后,第一次撕下伪善的脸皮,在中国土地上施行第一次残忍地大屠杀暴行,震惊世界。彼时旅顺街头顿时犹如人间炼狱一般。四天三夜的屠杀,葬送了万余人同胞的性命,只留36人掩埋尸体,掩埋尸体处被称为万人坑。随后,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给日本。但因同为列强的沙俄怀揣私心的介入,假意调停,将辽东半岛从日本口中捞出,却以租借的名义与清政府签署《旅大租地条约》,对该地区进行殖民统治。此租约租期为25年,但没想到不到期限,这块地便在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落到日本的手里。日本先后曾迫使北洋政府即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续租旅大地区,对此地进行了40年的殖民统治,直到光复。

俄国占领大连时,已开始对当地进行建设,但还没有建好,就被日本全盘接手。这个城市可以说是在日本的手中成长起来的,包括如今还清晰可见的许多市政街区、地标、车站码头等,都延续自那时。殖民时期的旅大地区因在山海关以东,被称为“关东州”。在日据时期,关东州是“租借”性质的殖民地,与香港、澳门类似,直接受天皇管辖,有大批日本移民迁往此地居住,已形同日本海外领地的一部分。到伪满洲成立之后,这里依旧是日本直接管治,与东北其它地方不同,虽然实际都听命于日本人,名义上尚有区别。在瓦房店某村的一座桥的两边,还煞有介事地进行边界划分。桥的南头为日本人把守,是为关东州;桥的北头为中国兵把守,是为满洲国。光复之后,旅大地区被苏联接管,依旧没有落到中国人民的手里。直到1953年,新中国都成立许多年了,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才将旅大地区移交给中国政府。这也源于彼时中苏关系还未恶化,若不然,或许也如香港与澳门之命运吧。
七子之歌 · 旅大 (闻一多)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地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俄占时期中国百姓被迫习俄语,日据时期日语是为国语。小时候,还见过很多老人会说俄语、日语的,即便发音不太标准,却十分流利。而许多语言表达也遗留下来,成为大连话的一部分,如“裙子”叫作“布拉吉”(来自俄语),“衬衫”叫作“晚霞子”(来自日语)。但小时候,只知道说,却不知来源。晚霞子是比较常说的,直到后来姐姐学了日语,才知道个中原因。
俄国占领时间短,建设主要在旅顺地区,大连地区的城建还没完成就已经被日本接手。日本没有摧毁原有建筑,而是接着俄国人的规划图继续他们未完的工程。我是生长在大连中山区南山一带,这里在日据时是日本有权或有钱的人居住的地区,是为富人区,遗留许多日本老建筑,如今在那条街上建起了“日本风情一条街”的旅游景点。我家住的是后建的楼房,儿时许多小伙伴都住在那些日本房里,那是我童年特别羡慕的地方,觉得比楼房好。虽然没有现代设施(比如暖气),但是独门独栋,房间很大,木制地板古色古香,木楼梯发出的“噔噔”声,很有民国旧上海的感觉。而且有独立的小院子,是孩童玩耍的场所,也可以种植花草菜蔬,那时很喜欢去住日本楼的小伙伴家玩耍。
幼时不懂历史,只觉得与日本有所联系的事物都是“新奇”、“高级”、“现代”的,十分羡慕。小学时,一个与我关系不错的小伙伴,她的父亲是大学的日语老师,经常被公派日本学习,回来就会带一些礼物给她。那些新奇的小玩意,好吃的巧克力也是我对日本这个国家产生特别好感的原因之一。后来班级里转来一个男生,也是因为父母工作原因,在日本读过几年书,回国后来到我们班。还记得他每天上学都背着日本学生特有的方块书包,在这个刚刚开放的国家特别另类。他经常跟我们讲在日本的见闻,那些也成为我对日本最初的美好印象。

后来从老一辈人的嘴里逐渐了解到过去的那段历史,记起小学时曾去过旅顺的日俄监狱参观,阴暗逼仄的牢房只留有一个狗洞,还有暗无天日的暗牢,可怕的刑具。导游的讲述中更是满载沉甸甸血淋淋的故事。对于一个孩子,参观这样的地方没有感到害怕,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在万人坑还能见到屠杀中死难人的尸骨。如今万忠墓这里只留有重修后的墓地与博物馆,万人坑已经掩埋了。慢慢地,我知道那些曾留存在这个城市,甚至是我童年生活中的那些与日本相关的点点滴滴都来自侵略,是一段不忍回望的屈辱。那时有一种罪名叫“经济罪”。由于日本要尽可能掠夺中国的财富与资源,不容许中国百姓过好日子,即便有钱,也买不到稍微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没有资格。曾有农民在河里打上几条鱼,还有赚了点钱的小商人买了几个土豆想改善一下,都被宪兵抓起来,这些食物都是中国人不能吃的,犯了经济罪(台湾日据时也有这样的罪名)。关在监狱里的,日本人吃大米饭,朝鲜人吃小米饭,中国人只能吃不易消化的高粱米饭,而且饭量也是如此递减。中国人的地位尚不如朝鲜人。

年轻气盛的我开始对那个国家逐渐产生愤恨的情绪。后来,在大学里学习英语专业,二外的选择时,抱着不顾前程(日语在这里还是用处很大的),不管将来,绝对不说小日本语言的执拗心理放弃了最常用最有前途的日语。大四毕业前找到一份汉教的工作,教的第一个学生是日本人,从日本外派来当地日企的中层管理人员。当时学校里的老师都很喜欢这个日本学生(其一因为学校学生本来就不多,其二是他确实比较幽默好玩),但我总对他有敌对情绪,还经常故意刁难,好像以前的那些事情都跟他有关一样,以致这个深受大家喜欢的学生和所有人都关系融洽,唯独特别怕我。
思想的转变大抵是源于澳洲留学的那段日子。在我所学专业的班级里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此外的国际学生包括一名新加坡的、一名日本的、一名意大利的、和一名新西兰的。与西方学生的交流自然没有与亚洲学生交流来得容易,渐渐地我把目光落到那个日本女孩子身上。她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留着男孩子一样的短发,据说经常出入酒吧,很爱玩。但一次坐在同桌时的课余攀谈中,她改变了我的负面印象。她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不是那种为了交流而故意附会的感情。她与我说了很多关于日本文化来源中国的事情,这让我很是惊讶。她还兴致勃勃地给我写她的名字和她会的中文字。她叫莉香(姓我忘记了),看一个没有刻意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写汉字,那种感觉十分奇妙。她的字体很瘦长,但是我发觉她写字的笔画顺序与我们不同,其它的汉字书写多半也是如此。我不知道是她个人的习惯,还是日语教法的不同所致。虽然依旧与她交流不多,但彼此之间已无隔阂,她打开了我愿意真心了解日本人的窗户。自她之后,在异国,遇到的日本人大都是如她一般友善的。相比之下,反而是来自香港、台湾的学生对于内地的学生歧视颇多,而且她们几乎都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是为10年前的情况)。
如今,见识开阔,也懂得如何辩证、理性地思考问题,我开始明白之前想法的狭隘和可笑。日本重新成为一个我十分向往的国家,那里有继承于中华文化的特有东方文明,许多在国内已无法看见的唐朝古建,却能在日本寻到根脉。而对于过去的历史,也从未遗忘过。每次去旅顺,都会参观一次日俄监狱博物馆,那里是最好的见证。意外地发现,在整修过的博物馆每个展厅内的说明中都有中、韩、英三种语言,没有日语。想想也是,估计很少会有日本人来到这里。这里每年都有许多韩国参观者,韩国民间也会组织团队前来参观,除去我们有同病相怜的过去之外,这里更是囚禁与杀害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之所,对于韩国人来说,也有深重的意义。
俄占时期也好,日据时期也罢,如今只留下一些旧时建筑被当作古迹保存,作为历史铭记,也成为旅游景点,甚至日本友人前来寻访旧时记忆的凭吊。在去年上映的《你好,之华》电影中,导演岩井俊二将大连作为拍摄地。岩井俊二的母亲便是出生于大连。剧中之华工作的图书馆,取景于大连图书馆鲁迅路分馆,是日据时期建筑,前身为满铁株式会社图书馆。依旧保持着旧时的格局。剧中张超家所住的地方就在我家附近,时常路过。那里原是日据时期中国劳工的宿舍。小时候曾去过一次,八十年代,走廊依旧没有什么照明设施,黑暗狭窄的楼道内堆满物品,房间狭小、阴暗。不知道最初作为劳工宿舍时是怎样的拥挤恶劣。以前的警察署,关押过多少无辜的百姓,爱国的志士,现在成了某个银行的大楼,外观被完好地保留,和旧时照片一模一样。从小看病的医院,是日本人所建,在当时是亚洲最先进的医院,如今医院的外观和小时候的样子依旧没有二异,新建的几个楼也保持了相同的风格。大连火车站的设计者是日本上野火车站的设计者,设计了一个上野火车站的放大版,在当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大连有100多个广场,这要拜俄国人的建设规划所赐,日本人接着完成了它。
可以说,原本并没有大连这个城市,它是由两个列强一点点建起来的,便成了现在的样子。而旅顺,更因为是重要的军事基地,一直没有做大的现代化发展,没有外资进驻,使她作为一个近代历史的活化石保留下许多遗迹、建筑等。这个城市因为侵略而受尽压迫和屈辱,却又因侵略而发展。这其中的恩恩怨怨需要分明,需要铭记,也需要理智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