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的是乐器还是音乐
看了看理想关于“把古典音乐当背景,可惜了”的推送,深有感触。很羡慕在学音乐道路上能遇到说出“音乐是你自己的”和“教会你评断自己会还是不会,比光是教会你更重要一百倍”这些语言的老师的人,也许这样的学琴经历会更丰富吧。
我从七岁开始学习小提琴,那时候我妈经常和我说,要掌握一技之长。现在想想其实我只是会识谱和演奏这样的皮毛技能,我想学乐器更符合对那段经历的定义。那时候提起我会小提琴,基本上都会紧接问:“考了几级啦?”所以考级就变成了年幼的我苍白的意识里,唯一可以印证小提琴能力的标志。那时候“舒伯特”、“克莱采尔”这些印在琴谱上的名字,对我来说只存在地球另一边的国度,他们很老,老到早已远去。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他们是谁,有怎样的经历和故事,这些乐曲又在倾诉什么。我的提琴老师兢兢业业的教我学习技法,不过我觉得这不能完全怪她,毕竟可能这是所有接受学院教育音乐者的共性。
升入初中的时候,我换了一名小提琴老师。这位老师想法设法邀请了一位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小提琴老师来辅导我们,我们都叫他“北京老师”。据我的提琴老师说,“北京老师”耳朵十分灵敏,对音准的把握程度非常高,同时他们俩都提到考级没什么用,不用考级。那时候我又明白,原来考级不是衡量小提琴水平的标准,拉的准、考的进音乐学院才“厉害”。其实到现在我才发现,当一个言论告诉你别人不正确他才正确的时候,就该保持怀疑,听起来很像保健品的套路。那段时光可能很多学子都遇到过——被逼着学琴。我记得我的老师和我说某某因为不想练琴把弓折断了,听到这里我顿时充满了成就感,因为我竟然打败了众多半途而废者,成为了坚持者,其实在心里我和某某一样,都对枯燥的练琴生活深恶痛绝。
后来到了高中,我去学琴时老师说学好小提琴考大学能够加分,这时候小提琴又变成了升学工具,瞬间它的形象又高大起来。不过好景不长,后来班主任和我妈说从没听过谁用乐器能在高考加分,还能加五十分,我妈决定让我放弃学琴历程,专心高考,我的学琴生涯也就正式结束了。班主任老师的言论依然有失偏颇,毕竟没经历不代表不存在,不过确实把我从小提琴里解放了出来。
实际上我对于学小提琴并没有多么深刻的恨意,只是技巧性的练习在带给我扎实功底的同时,也带走了对于艺术、音乐作品的好奇和感悟,也就是艺术素养,不过这并不全能怪老师和我妈,毕竟她们都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给了我最大的支撑。在我二十五岁的某一天,我才发现我对小提琴、古典音乐其实一无所知,那时候我才开始尝试了解作曲家的生平经历,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了解时代背景,感悟他们的作品。所以我也比较怀疑从小学习乐器对于艺术素养的养成是不是我必然关联,我不怎么喜欢“音乐神童”这样的称号,看起来充满功利主义,而且许多作品的内涵在我们很年轻的时候很难有多样的解读。我很喜欢杨照先生对女儿关于音乐态度的嘱咐,这正是十余年我的学琴生涯所缺失的。
不过,虽然没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学习小提琴让我更擅长坚持,对旋律有更强的音感,至少唱歌不跑调,会拉小提琴也确实让我在同龄人里获得羡慕的目光,那时候我的确非常骄傲。到今天我依旧不打算放弃小提琴,因为它是我过往岁月的一部分,长久的技巧性练习能让我轻松应对新乐谱,刚好我对古典音乐的一切充满好奇,嗯,我要开始学习音乐了。
-
JATNO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2: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