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雅典。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向法庭提起诉讼,起诉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误导青年。最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从被法庭召唤到饮下毒药,柏拉图记述了四段苏格拉底的谈话,分别是《尤息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裴多篇》。
《尤息弗洛篇》
《尤息弗洛篇》中,苏格拉底被法庭传唤,在法庭门口碰到了尤息弗洛,他正去状告自己的父亲杀死了自己家的雇工,苏格拉底向他请教这个行为是否正当,进而讨论到“虔诚是什么”的问题。
尤息弗洛说:任何被诸神喜爱的事物就是虔诚的,否则就是不虔诚的。苏格拉底对此提出疑问:"诸神之间也有意见分歧,同一件事,这个神灵喜爱,另一个就未必会喜爱"。比如惩罚自己父亲这件事,也许宙斯喜欢(宙斯把他的父亲克罗诺斯困在地狱),克罗诺斯喜欢(克罗诺斯把他的父亲乌拉诺斯弄成了太监),但是赫拉(宙斯的妻子)就不会开心。
最后问题集中在"一件事到底是因为虔诚而被神灵喜爱呢,还是因为有神灵的喜欢才是虔诚的?"虔诚的标准是什么?
开始读的时候,这里的"虔诚"好像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个意思,感觉更接近正义、公平这类的词。个人的理解:“一件事到底是因为虔诚而被神灵喜爱”,这里的虔诚是客观的;“还是因为有神灵的喜欢才是虔诚的?”这里的虔诚是主观的。
《申辩篇》
《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认为导致他被送上法庭的原因是他的智慧,因为他的智慧不是雅典人共认的那种神的智慧,而是人类的智慧;他的智慧在于他知道他不知道的,而雅典人都在自以为知道什么,但实际上不知道。因此他去找人辩论,去证明那些雅典人不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从而得罪了雅典人,让雅典人对他充满了偏见和怨恨。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的中国仍然可以找到折射。“他们(工匠)由于自己成功的手艺,而觉得自己在其他重要事务上也非常有智慧”。我们现今生活中,由于某一方面的突出,而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的人何尝不是大有人在。
苏格拉底在最后控诉:"雅典人啊,以伟大、智慧和力量闻名于世的伟大的雅典城邦中的公民,你们一心只想着聚敛钱财、追求名誉,却从不关心真理、追求智慧,不关心如何使自己灵魂得到完善,你们难道不感到愧疚嘛?"今天的我们看到这段话,是不是也该感到羞愧。
《克里托篇》
《克里托篇》篇幅不长,这次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被执行死刑前的第三天,克里托劝他越狱逃跑,并不用为逃跑以后的事情担心。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认为逃跑与否不在于逃跑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而应该考虑越狱这件事是否正确。
《斐多篇》
《斐多篇》记录的是苏格拉底生命的最后时刻对灵魂理解和说明,此时的苏格拉底是坦然和平静的,他没有惧怕死亡,反而似乎在追求死亡以使灵魂得以解放。“面对死亡时,他显得安详高贵,显得快乐平和”,也许这就是有信仰的人面对死亡的态度。
对话从谈起死亡开始:"死亡是不是就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我们是否相信,死亡就是达到这样一种分离的状态:灵魂从身体里分离出来独立存在,以及身体也从灵魂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对死亡,还有比这个更好的解释吗?"
苏格拉底在这里把灵魂和身体剥离开来,认为身体的欲望阻碍了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我却认为,产生欲望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本身,对于身体来说,只要有简单的能量需求就足够了,而欲望、恐惧不是身体带来的,它们来自于人的内心和灵魂。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朽的,他从对立物互相转生、学习即回忆、无形物不可毁灭三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
苏格拉底例举一些对立物相互产生的事例,例如睡着是从清醒中来的,清醒又是从睡眠中产生,得出对立物互相转生论,认为“ 即每一对相对立的事物,在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存在着两个过程,分别为从其中一个到达另一个的过程,以及从另一个返回到第一个的过程“。从这个论点出发,活着和死亡是一对对立面,从活着可以产生死亡, 于是从死亡也可以产生生命。最终得出结论”重生确实存在,生命能从死亡中返回,死者的灵魂也是存在的“。
学习即回忆大意是” 如果我们在出生之前获得了知识,但在出生时失去了它,后来又通过与之相关的感觉而恢复了这些曾经拥有的知识。我们是否把这种知识的恢复叫作学习,也可以叫作回忆?人们所说的学习就只不过是在回忆过去曾拥有的知识,即学习就是回忆。”
在论述无形物不可毁灭过程中,我在纸上记录了一下,写完发现逻辑并不严密。苏格拉底论述的过程是:(a)无形的东西不可毁灭,(b)灵魂是无形的东西,(c)所以灵魂不会毁灭。在这段论述中,首先给出了哪些是不可改变的纯净物,哪些是容易改变的组织物的概念。然后用人、马易变举例,推导一圈得出身体是可以毁灭的,灵魂不会消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