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感
读金海峰讲的中庸受了启发,想记录下来。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子思的作品,孟子是子思的学生。中庸是发源于论语里的一个小观点,子思认为非常重要,故作书以细论。
论语里有个小故事,子鹿问“闻斯行诸?”孔子“非,父兄尚在,何以闻斯行诸?”冉友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当然了,听了不做听它干嘛?”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把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往中庸方向修饰。戒过免不及,修养人心,至诚至信,人性不偏执不消沉方为上学。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之初性天生占很大的成分,即使是相同环境下的亲兄弟都可能有不同个性,天不是一个有意志的神,是一个充满规律的客观空间。孔子说的五十知天命,其实这个知天命是用半百的人生经验和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又确乎存在的那种规律性的东西的认知和驾驭。这种规律叫做天命,率是率领,率性而为是要合乎特性的做事,不是想当然也不是想一出是一出的做事,年逾半百之后,对人性和社会规律有了一定认知之后才是真正入了道了。而学习的目的和教育的使命其实是让我们明白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所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情绪发泄的都刚刚好,是致中而和,是最好的状态。修养首先是从情绪的平和入手,修心修行,中的修心一定且必然是从情绪入手。必然论语里的不亦乐乎,不亦说乎,不知不愠,说的都是情绪,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持平和快乐不生气,才是修心的精髓。(不得不感叹丫!666情绪管理应该列入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在这一点中庸和道德经和佛教的中道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人也不是脸谱式的,多数人处于无间道,兼好兼坏,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有韵味,我用了十几年的人生经历明白修心修行的重要性,明白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今天竟然随意听到中庸的几句话有如此强烈的共鸣,真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啊,我鼓励任何人有怀疑的治学态度,我本身也对传统文化报有很深的质疑心理,但是有些东西抛开后人扭曲后的东西来看他最原始的思想还是非常棒的!西方文明在《老人与海》中可略见斑影,是征服与被征服,适者生存,把自然选择放在首位。但是中国有其特有的文化土地,我们的民族不是其他民族侵略过来开垦出来的,是生长在这里的,所以中国的文化就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
这又让我想到了绘本,现在引入西方的绘本,我们的小孩从思维萌芽期结束西方文化,不能说西方文化不好,但是长久以来真怕我们本身的文化精髓丢掉,不为我们民族的人所承认接纳,这是多么可怕的文化侵略呀,如果我们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植于少儿读物中,以简单的方式呈现,该是多么棒!现在还没有,将来希望我成为推动这一发展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