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事迟
多年前听易中天品三国,讲到袁绍时的评语是“见事迟”,当时感觉脑门被敲了一下,若有感焉,但因为“见事迟”,多年后,经历了很多事,回首过往,恍觉这个评语正适合我。
见事迟,就会不识时务。我常常看不清形势,大的小的,各种场面,只要是亲历,很多感觉和应对之法都是缓过一两天后才从心底泛上来,然后种种懊悔羞愧叹惋。
那些回忆,自然不美好的居多,现在想来,年代久远的付之一笑,感之慨之,年岁近的,则感悟真切,微微的痛惜酸涩总是有的。
久远的,大学毕业后不久,我读研,假期回乡顺路拜访好友,不期遇到当年的室友,在本地工作,虽不甚亲近,但同室几年,她节俭的品性还是知道的,聊到吃饭时分,从各方面讲,这顿饭都该她请了,看得出她犹豫了下,最后说:“我们煮方便面吃吧。”我当时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自自然然的和她一起煮泡面吃了,后来好友下班回来问午饭怎么解决的,我也自然地答吃方便面,就见一向宽厚的好友颇为不屑地撇了撇嘴,看向我的眼神有点一言难尽,现在想来颇有点怒其不争的意味,被人轻慢而不自知,见事驽钝至极啊。
类似的事还有,想来都有些可笑了。大学毕业我考上了研究生,同班的一位女生没考上,工作了,我第一次回乡时,她通过其他同学邀请我去她那儿玩儿,因为不熟,我有些犹豫,她邀请得都有些竭力了,我碍不过只得答应了,还拉了当时比较亲近的室友同去,结果我在她工作单位的院子里等了一个多小时都没等到她,我还只是傻等,室友已经不耐了,起身想走,对我说:“不是因为你,我早走了。”我当时只觉得拖累的室友有些抱歉,不好再拖着她等,才随她回去了。真是傻呀,当时室友想必就看出那考研未遂的同学在故意慢待我,当时我却一无所觉,因为在我眼里,和这位同学虽接触不多,但并不是小心眼的人,但多年之后,辗转各方面的信息传来,慢慢品出当年那急躁的室友是正解。见事迟证据加二。
这些回忆都有些年月了。这些年我已慢慢明白自己在世事练达方面没有基本的感知和学习能力,人都做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了,所幸,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很多接触和沟通可以借由文字这个中介进行,无论是邮件/聊天室还是qq/微信,都给了我直接交流多一点的回旋思考的时间,给了我见事迟所需的反应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粉饰了我“见事迟”的缺陷,可能不那么不通世故,不识时务,但终究有限。
我能想起的“见事迟”案例似乎都是不愉快的,这也很成问题。那位考研未遂的同学曾在大学时我有次过生日时意外地送了我生日礼物,那时,除了我的室友,班上其他同学都未关注我生日,那份意外的喜悦我当时就感觉到了,没有延迟。好意不太容易被延迟体会,但恶意却往往带着种种障眼法,发现恶意需要因人而异的或短或长的时间。
人是世间唯一会语言的生物,但却也是世间最容易彼此误会的生物,人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或者,人一步步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科技的进步需要人类一步步探索和解析世界的复杂性,但人性,人与人之间可否不与时俱进地复杂化,或许我又错了,难道古人就比我们简单吗?人际稍微简单质朴的时代大概得追溯到石器时代,但如与此相伴的是那样原始粗粝的生活品质,在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原始性之间我们又会做何选择?
这样的选择,哪怕是我这个见事迟苦于人际的人,也会更想做一个现代人。
这篇文,没有答案,只有未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