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8年回顾·读书
原创: 潘顾亭林 微信:胡侃文字
由于习惯将开年书定在春节前后,所以2018年春节之后一共读了大概十来种书,有的精读且读完了,有的草草一过,有的读了一部分又放弃了。书目大概如下:
杨伯峻《孟子译注》(一册,读完)
李道传《朱子语录》(二册,读完)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一册,读完)
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一册,读完)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一册,读完)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合为一册,读完)
《二程集》(下册一册,读完)
黄仁宇《汴京残梦》(小说,一册,读完)
陈永正《王国维诗词笺注》(一册,读一半中辍)
《资治通鉴》(卷一至卷十二,一册,读完)
钱穆《论语新解》(一册,未读完)
阅读速度仍然比较慢。所得较少,遗忘大半。笔记整理更少,随读随批,只能算没有白读。
其中不论是孟子译注还是四书章句集注,通读孟子还是首次。而二程集也终于读完,虽说距离读完上册已过去三年,但能读完比较难读的此书,还是一种进步。朱子语录也不好读,且因为是池录残本,缺少很多卷数,让稍有强迫症的本人读起来尤其感到难受。
王国维诗词笺注,读着特别累,因为笺注者学问不行,笺注的内容详略不当,读不痛快;其次,跟静安先生的作品有关,十年前本人也读过一册王氏诗词注解的书,当时觉得静公的词写得深入人心,但此次读静公作品,辛亥之后的诗有点读不下去,原因可能是太多历史写实吧。
钱锺书人生边上的边上,确如其书名,实在有些边角料的意思,不好看,但其关于中国文学、编译的西方形象思维的材料还是干货十足;而石语记载他和陈石遗评论当时学界名流,特别有趣味,再加上钱公调皮简洁的文笔,读起来十分轻松。
其他,如维米尔的帽子、汴京残梦,一为流行汉学著作,一为历史小说,可读性较强,读起来不费劲,一二周时间总能读完,但个人所得实在太少,无甚价值。
在今年读到的这些书中,以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十二卷读的最痛快。想来还是因为热爱两点,一是记事的旧史文,一是洞鉴世俗人心的卓见高论。
寅公的元白诗笺证稿并不单纯是历史考证,其中还有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如何选择自处的解读。元稹和白居易正是各有其人生问题的众生之一。一个功利巧妙,一个消极厚道,面临的又是繁华浮躁、冲突不断,处处机遇又处处纠结的环境,如何理解自己的世界、生活,如何选择自己的路,总要和自己对抗或和解。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大学问家对于传统智慧的新演绎。不一定要认可或反驳,但可以体会当时能hold住自己人生的人为何这样理解、解读以往的古训,又筛选怎样的精华寄托未来。四书所围绕的核心,其实是一个人如何成长,在成长中如何处理困境,积蓄内外力量,以便成为一个从容不迫又不至于远离尘嚣的人。
至于资治通鉴,对我而言,有两个可取的对象,一方面是历史人物典故的了解和熟悉,一方面是人心世故的学习和借鉴。它不光是帝王将相的记事本,也不全完是政治军事的大事记,还包括时代变化的前因后果,人心态度的点点滴滴。
如豫让自毁容颜吞炭为哑为智氏报仇、聂政承诺母死之后再去冒险行刺、孔斌面对惨淡环境整个天下无处可去的感慨、韩信胯下之辱的隐忍。设身处地,他们的这些选择都是一种理解困境、平衡现实之后的选择,或者可取或者可笑,但若角色置换,我成为豫让、聂政、孔斌、韩信,稍一对比,只能自愧不如,甚至想不到他们最终做出的选择。帝王将相之外,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认知,学习。
读书,对我而言,锻炼智力,不至于头脑日益迟钝反应不及;积累阅历,看到更多极端、不可能遇到的境遇中有哪些可选择的方向;学习智慧,理解那些自己想不到、看不到、感受不到的想法、说法、感受,慢慢的敏锐一些;熟悉知识,丰富自己,丰富内心。
之后的打算,近五年内以经史为主,五年后尝试读佛学、西学。2019年,读资治通鉴,中间穿插部分名家著作以调节读通鉴这样大部头的疲劳,如朱子、陈寅恪的书和部分热门闲书、经学名著、笔记语录——日知录、困学纪闻、管锥编,二程语录之类。穿插翻看的大书,不一定完全读完,一年很短,不做强求,不逼自己,不要荒废时光就行。
2018年12月22日
戊戌年十一月十六,奶奶生日记
附录在豆瓣标记的读书统计
说明:2018年标记11本。总共标记的21本实际是从2016年7月开始读的,差不多两年半时间,价值还不到1700,对比买书花费,情何以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