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正确”的片面解读及州官放火式的“言论自由”政策
(一直在公众场合逃避类似的话题,但最近的这个事件离自己太近,同时又很有代表性,很能说明美国社会当下言论自由问题的困境,于是决定写出来分享一下。)
“政治正确”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名词,这个词显然源自英语里的political correctness(简称PC)。但中文圈里的“政治正确”和“political correctness”其实涵义并不一样。英语世界的PC通常指在言论中使用“稳妥”、不冒犯任何人的语言,而在中文圈子里,“政治正确”则经常被用来指代一切左派政策。比如,华人圈中经常会说,民主党的“男女同厕”(允许跨性别人士选择与性别认同相符的厕所)是“政治正确”,但如果去问美国本土保守人士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很少会听到他们使用political correctness这个词,在英语世界里,PC往往是和自我言论审查挂钩的,对PC的排斥源自于其对言论自由的威胁。
(注:对于上述问题,保守人士往往喜欢使用SJW [Social Justice Warrior,“社会正义斗士”]一词)
PC本是上世纪末左派人士之间用来自嘲的一个词,后被右翼保守团体借用来攻击左派言论,指责左派所倡导的PC文化限制言论自由。因此,如果去问保守的美国人,他们会说是左派倡导PC文化祸国祸民。此外,自从川普总统上台以来,美国的保守人士们如沐春风,如火如荼地开展“言论自由”运动,试图拨乱反正,纠正美国社会的PC文化。这类运动在大学校园里尤其盛行。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左派人士真的很喜欢PC文化吗?右翼人士真的是言论自由的守护者吗?从权威调查数据和许多个案研究来看,民众和媒体对所谓PC文化存在深深的误解。事实是:1. 美国民众不论左右,都不喜欢PC;2. 左倾民众更支持言论自由,但开始越来越反对歧视性言论;3.右翼政治团体所谓的“言论自由”政策实为州官放火的举动。以下详述:
PC这个词,从来就没有被当作褒义词用过,右派不喜欢,左派其实也不喜欢 (Vox链接,可能要翻墙),我身边哪怕非常激进的学者都不喜欢PC。但是,从数据上来看,确实是民主党支持者更支持谨慎使用容易冒犯人的语言啊(见下图)?这就涉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既然大家都说不喜欢PC,为什么民调数据还是显示民主党支持者更PC?答案很简单:仔细看皮尤中心调研问卷的问题,是关于“人们是否要注意不要使用冒犯性语言”的。大家心中都有一把尺,对什么是“冒犯性语言”都有自己的定义。2016年的时候去问两党支持者这个问题,不得不考虑被访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以及被访者自身是否得益于他人谨慎的言论。

更进一步说,对“包容性用语”的支持只是一个中间变量,问题的实质在于:美国民众对言论自由的支持降低了吗?英国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教授Justin Murphy 通过对美国权威调研General Social Survey (GSS) 历时44年数据的分析发现:美国民众整体对言论自由的支持度总体持上升趋势,但对种族主义者言论自由支持度则逐年下降 (报告见此)。 其中让人吃惊的是,极左翼民众反而是最支持言论自由的(包括对种族主义者言论自由的支持),中间偏左民众对种族主义者言论自由支持有明显下降趋势(但仍然有50%左右),反观极右翼民众,对种族主义者言论自由的支持爬升很快,而对其他群体(同性恋者,反宗教者,共产主义者)的支持度并不如其他群体那么高(但都在60%以上了)。
当然,从这两张图中可以看出,好像确实是中间偏左的群众拖了大家后腿,最近几年他们对种族主义者好像并不怎么包容嘛。这是不是说明美国言论自由受到左倾文化威胁呢?毕竟GSS的问题几十年都没变,数据受制于变量的收集。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更进一步对美国社会言论问题的现状进行质性的分析。


法律层面上,美国最高法院的观点一直都是:宪法第一修正案(自由言论)是保护任何言论的,包括所谓的仇恨言论。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3K党可以有自己的网站,可以公开演讲游行(但是不可以骚扰他人)。比如,2018年,一个自嘲名叫“斜眼”(The Slants,用来嘲讽亚裔的词汇)的亚裔青年乐团刚打赢了最高法院的官司,最高院判决允许注册商标中使用所谓“歧视性语言”。这就意味着今后你在美国完全可以注册一个叫“Nazi”的商标,不会有任何法律后果。但是,要记住一点:最高法院(尤其1969年Brandenburg v. Ohio判例)明确指出第一修正案只保护言论本身,并不允许故意煽动群众用暴力手段伤害他人。例如,公立大学不能因为3K党言论的内容本身禁止他们在校园里做演讲,但如果他们认为演讲会导致暴力冲突而危害校园安全,则可以取消演讲。
所以,对所谓的“政治正确”的纠结,并不在法律层面上,美国政府也没有限制任何人的言论自由。问题在于群众在社会规范层面会上认为部分言论不应该存在于公共领域中。在此问题上的分歧往往源自于不同群体对“得当言论”的理解。往左看,我们会发现中间偏左的民众会反对种族主义者公开发言;而往右看,我们也能看到右倾群众反对NFL运动员在奏国歌时跪地抗议(“你们之所以成功,要感谢国家”之类的天朝语言层出不穷)。而在大学校园里,教授们最近几年频繁被左翼右翼红小兵骚扰。不要想当然以为检举揭发教授是左翼学生的特行,其实右翼学生团体在这方面组织性更强,手段更像我朝某组织(比如这个网站https://www.professorwatchlist.org,收罗了全国各地左倾教授的“不当言论”)。我现在上课都非常小心谨慎,绝对不轻易说川总、白人、和基督教任何负面的话。
这种意识形态推动的非官方言论审查,往往会导致“州官放火”式的“言论自由”政策。威斯康星大学系统(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全州13所直属分校,包括大名鼎鼎的麦迪逊分校;下称UW系统)在过去十多年来深受保守的共和党人控制,除了大砍经费、砍项目、砍工会外,2017年该系统推出了一项“自由言论”政策,规定学生如抗议打断校园演讲,将可能被开除。UW系统官方解释说,这是为了推动学生听取不同的声音,促进校园言论自由。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该政策推出的背景是近两年右翼极端校园演讲频繁遭遇学生抗议以至终止。可以说从一开始,UW系统在乎的其实是如何能让右翼团体更多地在校园里发声,而并非言论自由本身。
果不其然,此项政策推出后整一年就出了件事,彻底暴露了UW系统高层对言论自由的真正态度。2018年的11月,UW的拉克罗斯分校(UW - La Crosse) 校长邀请了退役AV女优Nina Hartley(59岁)来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 Fantasy Versus Reality: Viewing Adult Media With a Critical Eye.” (幻想与现实的反差:以批判视角审视成人影视)。Hartley此前曾在多所知名高校演讲,演讲的内容也非常学术得体。

演讲发生之后不久,号称要鼓励言论自由的UW系统大佬们勃然大怒,系统老总Ray Cross公开给拉克罗斯分校校长Joe Gow写了一封谴责信。内容大致是说:虽然我们支持你倡导言论自由的做法,但是邀请AV女优实在太不谨慎了吧?而且你邀请女优之前也没和大佬们打招呼,直接就给媒体报道了。在我们校方财务那么紧张的情况下,你还花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请女优来做这个片面的(one-sided)演讲。我们因此决定重新审一下你的官方账户。

明眼人当然都明白,什么财务紧张,没和大佬打招呼的,都是借口。大佬们当年颁布言论自由政策,是为了鼓励你们邀请右翼演讲者来“平衡”校园言论的,谁让你这个不懂事的小校长去搞那么自由奔放的演讲的?我们搞言论自由是为了让你搞多元价值观的吗?我们搞言论自由只不过和当年美国内战时候南方号称“捍卫州权”一样,是个冠冕堂皇的幌子罢了,拎不清。
这就是美国当下言论自由的困境,右翼人士反对“政治正确”,不过是为了要捍卫“传统美国价值观”,看不惯弱势人群发牢骚;而左翼人士反对“仇恨言论”,往往采取揠苗助长的作法,屡屡适得其反,火上浇油。两方都试图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划定一个“合理言论”的框架,限制自己不喜欢的言论。相对来说,左翼人士倡导的“要自由言论,不要仇恨言论”虽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难以真正实施,但好歹没有藏着掖着,相比右翼团体举着“自由”的旗号行打压异己之实还是更光明磊落一些。
后记:拉克罗斯校长Joe Gow之后发表了道歉声明,并自掏腰包把演讲费给补上了。他虽然是向自己学校的学生道歉,但实际上根本就是在给UW系统做样子而已。我在UWL的时候问了几位教授,本校学生和教授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学生对校长的作法不是很满意,并不是因为校长请了Nina Hartle来演讲,而是因为校长当时过于谨慎,没有公开宣传这个讲座。如果公开宣传的话,我们也很想去啊!—— 当然,如果校长当时真公开的话,估计讲座都不可能被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