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混职场,要做中性人吗?
面对这个话题,我想起曾经参加一个考证的培训班,班上100多人,每周六日上课。老师是一位很风趣很有能量的人。下午上课,他害怕大家犯困,于是开发了一个小游戏——他随机的走下来,拉起一位同学的手,大声说:你好,我是XX老师,我爱你。他要求被拉的同学要大声回答:老师您好,我是XX同学,我也爱您。
通常这个过程,大家都会很兴奋,伴随着笑声,也就不再犯困了。一开始玩这个游戏,女生会不好意思,这个时候这位老师就会强调“职场是没有性别的”,然后说:女生在职场,不要拿自己当女人,要当中性人。
这句话也确实给女生很多的鼓励,大家逐渐都放下不好意思,参与这种课堂提神互动。
不过有一次,这位老师叫两位学生和自己去考试辅导教材。他站在教室门口大喊:男生来两个,搬东西啦,女生别动,没你们什么事情。
而在我们考试前夕,这位老师专门拿出半堂课的时间,鼓励我们以及道别。在放下专业知识和考点之后,老师开始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我希望你们都能考过拿到证书。女生考下这个证书,能够在公司里面多往前走一步就好了,毕竟这个证书有技术门槛,日后也就稳定了。而男生考下这个证书,我真的建议你们创业,给人打一辈子工多没出息呀?
说好的职场不分性别呢?说好的女生当男生用呢?你说男生给人打一辈子工没出息,而女生在公司里有这个证就行了,意思就是说:女生只要没出息就行了嘛!!!!!!!!
我在下面听着气结,而这位老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下意识的话语中出现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沉浸在自己的深情分享和建议中。
所以,关于女性在职场,要不要做中性人,先看看外部环境吧:你特别女人花,别人说你不够有魄力,你特别男性化,别人说女人不用这样(摔!给条活路行吗?)

抱怨这些(是的,我就是在抱怨),是希望我们都看到: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标准有多么诡异——一直自相矛盾,一直各说其词,也一直对女生有这样那样的要求。
那么女生在职场,究竟要特别女性化还是要男性化,还是如今天的题目所问“要中性化呢”?
我的回答:女性在职场可以尽量做双性人,同时请时刻保持警惕“这个社会对女性并不足够友好”。
第一,双性人和中性人是不一样的概念。
双性化,源自美国心理学家Bem,他将人的气质氛围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就是指传统的刻板男性印象,比如果敢、竞争、攻击性、不够温柔细腻,而女性化就是传统的刻板女性印象,比如温柔、感性、关心他人、害怕压力和竞争等。我们看,传统的男女印象中,对每一种性别的评价都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整体上男性气质在职场,获得了更多正面的评价。
所以一段时间,很多女性为了在职场得到认可,会出现“去女性化”的行为选择,也就是去掉传统的女性气质,模仿男性气质的果敢、勇气、甚至是攻击性(比如我之前写的,我的女上司砸了人家办公室)。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时段:我会跟人强调,也会自己强调,我就是女汉子,我和那些娇滴滴的女生不在一个阵营,甚至在聊天的时候说“我从小被我爸妈当男孩子养大的”。
我认为,这种刻意的去女性化和模仿男性,也是一种迷失。所以我不推荐。
但是我们也听过一种论调,就是放大女性化,通过示弱来获得照顾。对此我更加不同意,因为职场上,交付工作是基本逻辑。如果你自己工作能力不行,指望别人照顾,那是走不远的。
所以单一性别气质模式,在职场都不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双性化,即有男性气质的行动力,也有女性气质的亲和力。这里我提倡的双性化与中性化是不同——
百度百科对中性化的定义是:中性化仅仅只能用来形容着装打扮,中性化颠覆了传统审美,创造了新的审美,比如男性的阴柔女性的刚强。
双性化,百度百科的定义是: 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概括来讲,就是同时具有行动力和亲和力的人。而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 双性化者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更多的职场奖励。
第二,首先做你自己,然后再双性化。
Bem的双性化量表,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支出传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仅仅是不同,并不是谁不如谁,也不存在谁比谁优越。所以我不用在迷茫的时候,故意的去女性化,假装自己像男人一样战斗就觉得自己正确。这两种气质,自然被社会进化保留下来,那么就有其社会意义。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不是模仿,而是接纳。
如果你本来的性格很果敢,那么不用假装低眉顺眼的没主意,你可以主动选择团队中做决定和承担压力的角色。如果你本来性格很亲切就喜欢支持别人,也不用让自己全副武装的去战斗,你可以主动选择团队中负责支持协助的角色。
先做自己,然后再注意日常用双性化气质来调整自己。
最后必须提醒一点,社会对中性化的审美追求,还停留在娱乐领域,在主流职场特别是在传统的职场领域,中性化,还未被接受。所以,如果一个女生,出去面试,穿的过于中性,比如李宇春那样的感觉,那么还是要小心,这个社会没那么包容的。
参考文献:
[ 1] 杨玲 , 王雄雄.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J] .高等理科教育, 2005,(5).
[ 2] 袁立新, 卢声达.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6).
[3] 余小芳, 邓小农, 王立皓.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 J] .中国学校卫生, 2004,(1)
[4]大学生性别角色及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 黄展,王颖. 北京教育(德育). 2013(Z1)
1\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