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书报告
平凡的一年又平凡地过去。随着年龄增长,时光的流逝变得愈发匆忙,总是不由自主产生“再不……就来不及”的念头。想要变得更有行动力,想要去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想要更积极地过好每一天。去年年末定下的目标,读书和写下体会。选取虚构和非虚构类,2018年印象最深的10段阅读经历。
非虚构
被讨厌的勇气
比起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由于人际关系中存在难以调解的矛盾,整个2017年在异常灰暗的氛围中熬过。在那一年的年末,偶尔读到了《被讨厌的勇气》,从中获得了自我劝解和另一种看待事情的角度。
自卑情结、人际关系的圈套、权力之争与复仇、活在当下等等,并不需要全文背诵,但是值得重点记忆。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 拆除情绪的地雷
阿尔伯特·埃利斯的这两本著作有重复的部分。对于被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深深困扰的人而言,《我的情绪为何总是被他人左右》针对性更强。《拆除情绪的地雷》主要在介绍理性情绪疗法和使用方法,目的是告诉人们,我们具有积极思考和改变现状的能力。避免用杠精的思路来看待《我的情绪为何总是被他人左右》,毕竟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反复强调问题和困难的不可破解。
我遇到过各种不公平的上司、猪队友、杠精队友、槽帝。事实上,我依然处在“丛林”中,并且这种状态可能会一直持续。学习心理学,目的是想要突破自身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更好的处事态度。
激荡三十年
阅读时的心情恰如书名——激荡。我们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向前,身处其中的人很难看清自己在哪里。而事后回顾,往往可以冷静分析。分析得好,叫观古鉴今;分析得不好,叫马后炮。《激荡三十年》是前者。自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三十年改革,从落后到大国崛起,用纪传体的方式,让人物来讲述改革故事,其中有英雄逐鹿,亦有黯然谢幕。变革才是社会恒古不变的主题。
民主的细节
每天早晨捧着kindle挤在8号线的车厢连接处,给自己找个相对舒适的阅读空间。
从头至尾仔细阅读,给了我一些思考的机会。鲁迅说,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怀抱理想的知识分子们就觉得自己肩负着责任。看到问题所在是第一步,但是离开基础只讨论形而上,容易架空。剖析不够的评论文章读久了让人觉得腻味。人们骨子里喜欢怀疑论,喜欢神秘主义。更何况,没法要求大多数的人能够始终保持理性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多角度的世界,去耐心倾听不同的声音。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纪实文学也可以很精彩。既还原事情经过,又具有可读性。最后将病毒对人类的感染比作自然界的自我免疫,让人印象深刻。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
虚构
玫瑰的名字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2018年Met Gala,刘雯身着一袭红色MK高定礼服——明亮的红色底绣金色玫瑰,款式简洁,优雅庄重,与活动主题“时尚与宗教”相呼应。玫瑰在天主教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要想知道在本书中,玫瑰的名字指向的是何种象征意味,得用十分的耐心坚持读到最后。
就像《启示录》一样,故事经历了七天。不过为了这七天,我断断续续耗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赶在2018年结束之前读完了。书的中间部分,大段大段的人物对白牵扯到中世纪欧洲宗教政治历史,非常晦涩难懂,让人感到冗长乏味。几度冒出过弃书的念头,后悔当年不该盲目听信营销评论。 可是一旦坚持到最后,会发现前面的只字片语字字珠玑,原来千丝万缕的线索最终汇聚起来,严丝合缝。重重疑云散去,只残存过往的沧桑和玫瑰的名字。
岛屿独白
读到一半的时候,恰逢《犬之岛》上映。观影之后,阅读便生出了一种倒错的画面感。
起初伊卡是岛屿上随风奔跑的少年,带着黑色的狗从原野到城市,见证岛屿的变迁、政客的权利之争。后来伊卡是远方的知音,倾听我诉说的各种见闻,留下芒草中穿行的背影,被夕阳渡上一层金色光泽。最后,伊卡成为了“我”,是“我”在自己身体里费心培养的理想人格,油桐树下恍惚间回忆起夏天悠长的蝉鸣。
水鬼
以前经常会和表姐一起外出旅行,说走就走、深入体验的那种。每到一个地方,她最爱去的是当地的菜场、超市。托她的福,我逛过暹粒的菜市场,推车上贩售的烤鱼、蝙蝠干和蛇干、又大又便宜的芒果,一股新奇的热带风情;我也在傍晚逛过日本的小超市,推销打折熟食的超市阿姨和下班顺路买菜的上班族让我沉浸在异乡生活的妄想里。
扯远了。想说的是,《水鬼》中的烟火气牵起了以往关于异乡生活的回忆。就像小时候不知从何时流传开来的市井传说,有些故事好像没头没尾,又好像藏着伦理道德的隐情,都戏剧性的集合在名叫香椿树的这条街上。
妻妾成群
很想拿《妻妾成群》和《雪国》做个比较,总有种相似的感觉。但是重度拖延症的缘故,一晃眼一年过去了,在2018年终究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