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2
“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丧亡, 野老安恬。” - “一尘”即一微尘,佛家认为一微尘是世界万物构成的最小单位。一尘是事物构成的最小单位,任何事物都是由这微小之物因缘聚合而成(佛家讲空,本意不在于否定微尘之有,而在微尘的聚散)。立住一微尘,家国就会兴盛,这里“立一尘”有抓住根本的意思,根本抓住了就能以简驭繁,以少成多。但接下来不好理解的是,家国兴盛了,为什么野老要蹙眉颦目?国家丧亡了。为什么野老却要安然?这里有个出世入世,真谛俗谛的分别。
南泉斩猫 - 可是南泉禅师就任其偏颇。因为现在要的是当机立断,平息烟尘。 凡事都是一个“机”。譬如四时节气,一旦夏天到了,春天就要一律收摊,不管有些花卉儿 的开过与没有开过,来得及与来不及。又一旦秋天到了,便要大家都是秋天,一旦冬天到了, 一旦春天到了,便要大家都是冬天,都是春天,其间各人的小理由都不能管。这就是天道的 当机立断,所以老天爷也有被说是不公平。
“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 一天,有个佛教僧团之外的修行者问世尊:“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这位佛教之外修行的“外道”,以“不问”为问,然后就静静的在那里等着世尊的回答。然而,“良久”过去了,世尊却一语不发。于是,这位“外道”就不由得赞叹起来:“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就是说,世尊啊您真是慈悲,一下子就拨开了我面前的迷雾疑云,让我能够进入其中。再然后呢,就起身礼拜,然后离去了。他走了,但随侍在世尊身边的阿难,又开始向世尊发问了:“世尊啊,那个外道从您这里得到了个什么道理,就满口称赞着离去了?”世尊对阿难说:“他呀,就像世间的良马一样,见到鞭影就知道该怎么奔赴前面的路途了。”
举:袁州仰山慧寂禅师问镇州三圣院慧然禅师:“汝名什么?”三圣云:“慧寂。”仰山云: “慧寂是我。”三圣云:“我名慧然。”仰山呵呵大笑。- 前一问答是名字不妨互换,后一问答是你有 你的名,我有我的名。名不可以执着,但亦名不可以不正。这就是收得住,放得开。
举: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云:“餬饼。” - 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有人道我要更寻求超越自然的道理,他这 话便落于言语逻辑的戏论。他就是不知止于至善,云门要以餬饼塞住他的嘴亦不悟。人可以超越天,先天而天勿违,但是不能超越自然。一样东西,凡是到达了无与有之际的,它就是绝对的,不可能被超过。比方一块石头,它虽 是物质的,但是有息,它就是与银河皆在于无与有之际的。其实想要超越的念头就已不好。你若自己有了真的东西,你就不会想要去超越人家。
举: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 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云:“好事不如无。”
“通身是手眼。”
举:楞严经云:“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 《楞严经》此文,只是玄奘说的一句话:“万法唯识。现在发见核子的世界,凡非可逆者皆 可逆,凡非皆可是,凡是皆可非,依观察者而定,所以汤川秀树说没有宇宙本体,只有宇宙 观。他此言即是归到了万法唯识。
-
翠湖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31 02: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