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阅读体验十佳
2018年的阅读体验十佳,纯个人兴趣和口味。今年阅读的范围大致还是集中在中国上古和中古历史、魏晋时代历史、欧洲史、西方小说等等。
宋徽宗
[美]伊佩霞

《万历十五年》的给中国读者带来震撼,我觉得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叙述方式。看惯了中国的历史写作的读者,突然有一天发现历史书籍竟然也能写得像小说一样好看。从孔飞力的《叫魂》到史景迁的系列著作,就知道好文采是一个历史学者的基本素养。伊佩霞的文笔不算动人,但在严谨性和可读性上也可算是做到了完美平衡。
《宋徽宗》是今年被各大榜单广泛提及的一本书,跟近两年宋朝热有极大关系。加之宋徽宗本身也是值得玩味的一个人物。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把一对昏庸的亡国父子深深烙入中国人的心智,《水浒传》又添油加醋,甚至《射雕英雄传》里杨铁心和郭啸天这一对好基友也代表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表达了对这个狗皇帝的不满。
然而,在《宋徽宗》里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立体的人。除了他的人文修养、艺术造诣,更让我惊诧的是他在当世人心中的形象,并非后世赋予的那么不堪。尤其是在汴梁城破后,身为已经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没有退缩和推诿,自愿出城,步履沉稳地走向金人的营帐,努力维持一个国君的体面和尊严,而满城的百姓当街跪拜相送,依依不舍的场面,是颠覆性的。
毕竟,对普通人而言,一个政权最重要的价值是能谋得现世的安稳、生活的富足,再有一点点精神生活的愉悦,还有什么其他奢求呢?这一点,至少战争爆发前,宋徽宗和他的朝廷做到了。
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看一个亲历者回顾和怀念宋徽宗早期的汴梁,深知那个城市,才是归宿。
中国神话史
袁珂

袁珂先生的著作对中国神话做了最清晰系统的整理,可配套他的《中国神话传说》一起读。袁珂是研究中国神话的权威,可惜袁珂身为学者的功底深厚,毕竟缺少小说家的笔触和情趣(比如,写大羿的故事时,竟然直接大段引用鲁迅的《故事新编》)。
儒家是不语怪力乱神的,所以中国文化中缺少对于神话精神的传承、系统的梳理,更缺少《荷马史诗》这样的浪漫诗篇。
其实,《山海经》、《酉阳杂俎》、《夷坚志》、《六朝怪谈》,甚至《聊斋》、《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貌似,朱大可正在做相应的工作,读了他的几本他的《古事记》系列,文字终究缺少小说家的才情和细腻。概而言之:画面感缺失。
而网络作家的架空文学、玄幻文学,根子里不是中国,是《魔界》、《权力的游戏》这一类西方文化的异体移植。应该是当代人的知识储备来自影视,学养不够的体现。
不久前,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都看了一遍,分明就是英国社会现实的折射,是他们永恒的主题,即贵族(巫师)与平民(麻瓜)之间的阶层流动。
优秀的文艺作品,无法也不应该脱离自身的文化之根。
中国需要像古斯塔夫这样的诗人来写一部《希腊神话故事》,需要像卡尔维诺这样的作家来整理意大利童话,需要像鲁迅写《故事新编》和王小波写《唐人传奇》一样写下中国人自己的神话故事。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
李劼

《红楼梦》是无论怎么分析、点评都无法穷尽它的意义的。读过蒋勋、周汝昌、白先勇的书,大体都是从审美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怀,刘心武之流则更是趋于八卦了。
唯独这本书,其实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次诘问,是对士大夫文化的一次无情地批判。因此,更合我的意志和趣味。
据说写这本书时,李劼先生还很年轻,一穷二白,但他一贯的戾气和胆气挥散得淋漓尽致,畅所欲言,这在中国文人里是如此难能可贵。
配套推荐《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美]浦安迪)》,钱钟书曾向学界推荐过这本书,但未获重视。国外的汉学家总能跳出文本,寻找背后更宽厚的意义,浦安迪借助红楼梦梳理了中国的神话、诗歌、阴阳五行、庭院建筑等,并与同时期的西方文化进行了很想对比。很值得一读。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李硕

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颇为冷门的书,没想到在年终很多榜单上看到了它的身影。
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分割线。“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大概算是中华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了。“五胡乱华”是给行将衰朽的中原文明的一次强行续命,正是这种包容的柔软身姿酝酿了随后的盛唐文明,并让中华文明可以不断进化延展,成为唯一存续至今的古文明;而“衣冠南渡”让长江流域逐渐取代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丰饶的物产、细腻的山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和精神生活。
当然,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此。中国史籍对于战争的描述是极其简约,甚至是简陋的。中国的兵书大都是战略层面的,对于技术化的战术层面极少涉及。如何排兵、如何布阵、如何行军、如何后勤、如何优化武器……几乎都是草草几笔。这种思维习惯和定式导致近代军队遭遇西方正是军队时,会暴露出无知的愚昧和偏狭的狂妄,会导致乾隆将英国公使供奉的枪炮深琐于紫禁城的仓库、安然地酣眠于满洲勇士赖以称霸的弓马骑射上,导致义和团的血肉之躯在漫天飞舞的机枪子弹中群魔乱舞。
但愿,历史不再重演。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
[黎巴嫩]阿敏·马卢夫

十字军东征的余毒留存至今。今天,阿拉伯地区与西方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都能在这场战争中找到源头。然而,与大众的想象不同,当年,阿拉伯世界是开放、优雅的社会,代表更先进的文明的一方;高举圣战旗帜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反而野蛮、贪婪、噬血成性。
一方眼中的正义之师,在另一方的人眼中,是野蛮的侵略、疯狂的掠夺、无耻的杀戮。这本书时刻提醒读者,永远不要以偏见代替真相,不要以武断遮蔽理性,学会换一种角度去观察人生,抽身去事物的另一面去评判对错。
马卢夫还有两本书也值得读一读。
圣殿春秋
[英]肯·福莱特

都说福莱特是英国的金庸。他的故事确实写得好看。但我还是首推这一本。同名英剧拍得也好看。
很早的时候,福莱特参观彼得伯勒大教堂时,就决心要写一部关于教堂的书。多年前种下的心愿,在往后的岁月里不断浇灌、滋长,他每隔数月都要去参观一座教堂,酝酿心中的这本书。
故事本身其实并不绚丽和深奥,情怀妥帖、人物鲜活、语言生动细腻、价值观伟光正,一部仿佛AI雕琢出来的完美畅销书。
但是,一个人为了写一部书,孜孜以求、念念不忘,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长日将尽
[英]石黑一雄

在对于各种权威充满质疑的年代,甚至连诺贝尔的口味都不敢深信,担心不过又是一部以政治为先的文学而已。况且一个英式管家的题材,这么枯燥乏味,能写出什么呢?还能比唐顿庄园更华丽优雅吗?还能比《我曾经侍奉过英国女王》更波澜壮阔吗?
然而,小说居然出乎意料地好看。
一枚小小的棱镜,折射的七彩光芒照亮了一个多维的世界。在每一个叙述的死角都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的天地的大门。不仅在枯萎的枝梢绣出了鲜花,还延伸到了力所能及的尽头,指向天空和星星的方向。
天才是勉强不来的,有这样的日裔作家在,你能看到村上春树无论怎样吃力而勤奋地攀爬,却始终无法够着他渴望抵达的那个境界。继续陪跑20年,也不冤的。
失明症漫记
[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无需赘言,放到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国度的语言、任何一份榜单都不会逊色的作品。
诗与它的山河
萧驰

近年国学热,唐诗、宋词的美首当其冲是进入传统文化的最佳入口。
当年苏俄的学院派画家们看了中国的山水画,都说这是完全虚构的、臆想的作品,直到有一天,他们来到黄山、庐山、富春江、三峡……觉得只有水墨和写意才能描绘出真正的中国。
中国文脉的灵性离不开瑰丽的山河。大唐的诗人,几乎没有宅在家里的。王昌龄栖身漠北,杜甫颠沛流离,李白更是仗剑天涯,连孟浩然常年隐居襄樊,也不忘烟花三月扬州。边塞从军、赴京赶考、发配流放、战乱流离,中国的诗人在一次次奔走迁徙中,寄身于天地,各种欢愉、惆怅、相思、抱负在江河湖海中流淌;各类聚会、别离、征战、云游朝霞夕阳下上演。
这本书,冲破文字的桎梏,带领读者重返写作现场,看一眼究竟是什么样的山河孕育了这样的文字,又是什么样的文字点缀了这样的山河。
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
[英]大卫·阿布拉菲亚

虽然,大航海时代后,这片海域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但是,早期的西方历史通过无数张沉帆、无数座遗迹将印记留存至今,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伊斯兰文明在这里粉墨登场,英雄、海盗、商人、奴隶在这里命运交织。今天统治世界的的商业文明和商业规则,仿佛是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千年的预演,然后被扩展到更大的舞台和天地,将此处形成的一套套法则,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一一推行重演,世界秩序得以确立至今。
东方世界缺失这样一块面向未来的试验场,因此错过了人类的海洋时代。反过来,大概在西域,在敦煌,能够找到一块与之相媲美的文明的交融之地,只是目前,其价值远远未被挖掘。
更多2018年读过的好书
20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