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白喜鹊》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小说《白喜鹊》写得并不好,我个人认为如果有人说这篇小说结构有问题我是接受的,比如说前面的铺垫太过冗长,后面的结尾太过突然,这些我自己也有感觉,但我也不愿意再改它了,因为我试过了,修改一篇小说有时候比写一篇小说艰难得多,写一篇小说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修改一篇小说却需要在层层限制之下做出各种权衡,我对此已经受够了。
我之前在豆瓣挖坑说这篇小说写完之后我要写一写我是如何把它创作出来的,但现在看来,事实上如果说它是“创作”出来的,我是不能原谅自己的,事实是,这篇小说是我用一种方法“制造”出来的。
“制造”方法如下:
一、原料:小说:
《女房东》(罗·达尔)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2044976/
《烧仓房》(村上春树)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6095437/
对于原料选择的标准,每个人都有不同,我选择这两篇小说来做为原料纯属偶然,那是因为我当时急于想知道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方法来制造出小说来,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先要找到一个点,相信每个读者都知道,一篇差不多的小说里面总是会有那么一个点能让人瞬间感觉到读这篇小说并不白读,读小说的时间没有白费,这两篇小说对于我来说,属于那种点比较容易找到的,我在《女房东》里找到了写法,在《烧仓房》里找到了写这篇小说的手段。
二、“制造”过程:
我从这两篇小说里找到的东西如下:
1.我要写一个关于杀手的故事
2.需要布置几个点:三起杀人案,“我”和杀手的联系,杀人的动机
找到这些东西之后,我开始列提纲,我在之前写短篇小说是不列提纲的,这是第一次,提纲如下。
一、缘起(通过什么认识杀手)
二、拉近距离(通过什么取得了杀手的信任)
三、打猎(让杀手说出杀人的原因)
四、结尾
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设计情节,情节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在第三部分打猎,这部分是我一开始就想到的,要解释为什么要杀人的部分,我想去掉不良种是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上述我说的一篇小说能让人感觉不白读的点,但我不能一开始就写这个,我“制造”这篇小说的过程是先造地,再造天,然后再造人。
造地:对特理环境的叙述,让读者的想像能够立起来,在这里我构思了一个工厂,和工厂对门的诊所、老布鞋店。
造天:对心理环境的建设,让读者能够明白“我”的处境,在这里我回忆了从前和现在的一些生活碎片。
造人:推动情节的人物,第一个是盛文,我的同学,他是引我进来的人物,第二个是吴红,这是枢纽人物,第三个是吴小斐,这是关键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入杀人案的情节,再做一些掩饰,尽量让杀人案变得和小说无关。
然后,我开始往里面填内容,除了注意上面的点之外,剩下的就是随便写了,在WPS里面建一个文档,打出如下内容:
一、缘起(通过什么认识杀手)
二、拉近距离(通过什么取得了杀手的信任)
三、打猎(让杀手说出杀人的原因)
四、结尾
然后往条目下面填文字,到最后,把条目删掉,就得到了这篇《白喜鹊》
三、总结:小说的再造过程,是把其它小说中精华的部分提取出来,再加以加工的过程,至于提取哪部分精华,自己再做什么样的加工,那就看个人本事了。
我自已感觉这种事儿干不得,这只是一篇实验品,所以没有投稿,只是做个实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