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8年兵荒马乱中的读书与思考
2018年,工作上大活动不期而至,岗位变动出乎意料,这些间或的变化都成了一波波小的冲击,影响着这一年读书的兴趣与节奏。不过不喜欢下笔、不敢出习作的心里却一直没变,前两天听一档叫“忽左忽右”的播客时,听到主持人说起一个故事,波兰有一位钻研东欧波兰历史的教授对苏联解体后波兰的史料掌握绝对是第一人,已垂垂老矣,但从未出过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出书时,他回答到,我掌握的史料不够多。当时就感到有深深触动,在年终岁尾之际,也写下写不成熟的读书想法吧。
一、个人2018年读书的特点和趋势
一是从“小视角”切入“大历史”、“大环境”的书籍是阅读的兴趣点。
《图绘暹罗 : 一部国家地缘机体的历史》,从泰国地图演变史来切入分析东南亚地缘政治的变化,看起来就是一张地图,其实背后包含了现代边界观、主权观、疆域观。《欧亚皇家狩猎史》、《皮毛、财富和帝国 : 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从美国皮毛猎取的历史变化来切入分析美国西部疆域的扩张、国家观念的行程、世界经济体系行程,外表看不过是猎荒人迫于生计而到深山老林中,但实际泽推动了国家内部经济贸易体系的形成。《撒马尔罕的金桃 : 唐代舶来品研究》看似是在讲唐代的舶来品,实质是在讲对奇异物质的想象,如何驱动西方对东方的好奇心,从而开启了东西方间的文化交流史。《衣不蔽体 : 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都是在讲服饰的变化、潮流的演变,但是实质是政治大环境、思想的开放、国内外的交流的大背景。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看似是单一因素决定论,但却跟容易让读者通过一个具体的意像去了解抽象的政治历史大环境。《铁道之旅 : 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从初中时的绿皮车回家到现在的高铁回家,北京到云南的43个小时的慢车上的体会,竟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解释了这种变迁,实在是有趣至极。
二是从回顾私人的人生起伏来谈政治历史思考的书籍对我影响体会更为深刻。
《战略对话 : 戴秉国回忆录》讲讲外交中的虚虚实实,在这种真假谋略间去体会领导是如何思考,如何务实层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一个刚刚走出学校的毛头小子而言简直是如获至宝。《基辛格 : 理想主义者》有意思的是看完全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竟是“一个好的领导会去教你如何做决定,而非如何去落实”,回顾自己两年多的工作,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自己的问题,能够做好分内事,但却不敢做决定,还需磨砺。《Shattered》失败阴影下的希拉里,以为是到手的胜利,但政治领域最喜欢的还是反转的结局,书中对希拉里心态的描绘在自己身边又何尝没有呢?
三是新书读得多,经典书目看得少是一大缺憾。
从开始有标记读过的书开始,2010-2017年的书站到所有读过书的比例有50%左右,虽然其中包含一些再版书,但明显的2018年的阅读还是主要集中在社科文献出版的非虚构类历史著作,经典的学术类、思潮类的书阅读量太小,历史涉猎虽多,但有系统性针对某个地区、某个领域的书目还是太少,更多是随着兴趣、随着出版推荐而随遇而安了。
四是通俗类的读物居多,有方向的钻研书籍太少束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看的文学类多物不多,但类文学的非虚构作品还是占主流,在阅读时总容易挑好读的、易读的、通俗的、快速的书,对于稍微艰涩的、难懂的、需要慢慢吸收的书还不够多,导致容易泛泛而谈,而缺乏历史和理论的深度。
五是系统性的吸收整理不多,感受体验性的表达是写作的主体。
回顾过去一年,针对读书的可以写作基本空缺,更多是多完之后短评,而短评也就是针对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点来进行体验式的阐发,缺乏条分缕析和自己的观点,最佳的方式是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联想到书中的内容,再进行二次的加工最终成文才是比较好的方式。
二、关于2019年阅读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重点突出,围绕特定主题,形成系统性的阅读效应。
二是要不拘条框,破除学科背景的迷思,形成宽领域的阅读兴趣。
三是要不疾不徐,打破唯读书数量论,形成英文书、经典书的阅读习惯。
四是要多思多写,放弃读过且过论,探索一套自己读书写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