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乐在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川奇特、风景秀丽,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属典型的岩溶地貌。桂林以俊俏的山峰、瑰丽的岩洞、清澈的江河闻名于世,早在唐宋时期,“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已名扬海内外。

市区至阳朔县长约80公里的漓江沿岸峰林地貌最为典型,形成了千峰环抱、山环水绕、碧水青山、奇峰倒影、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
有着众多少数民族的桂林民间节庆活动也特别多,风情浓厚的风俗,已成当地旅游的一大风景线。各民族共同的民间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等,这里都会大庆,热闹非凡。但最为精彩的,无疑是各民族独特的喜庆节日。

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正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二月八
二月八是瑶族传统节日,也叫“农具节”,是灌阳县传统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日,农民都会把一些自己制作的农具拿到灌阳县城赶圩,当天县城是人山人海,灌阳县委还会组织一些文艺团体举办大型晚会。农具节上的农具包括粪箕、簸箕、米塞、箩筐、犁趴等等。

苗年
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节日当天早晨放鞭炮,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届时,小伙子芦笙嘹亮,悦耳动听,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苗年的时间各地不一样,基本都是在秋收结束以后。
禁风节
一年一度的禁风节,是临桂县宛田瑶族同胞的重要节日。这天瑶族男女老少皆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喜气洋洋,一是庆祝当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桂林市为提高桂林旅游知名度、还在每年旅游淡季(10月~12月分)举办年度性国际旅游节活动。
桂林的饮食,在全国有口皆碑,地方风味独具特色,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桂林人的家常小炒受湘菜影响比较大,几乎餐餐离不开酸辣。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
其吃法多样,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凉拌粉等。

冒热米粉
把烫热的米粉滤干,再配以锅烧猪牛肉片,卤牛膀、牛肝等,加卤水、花生油、酥黄豆或辣椒、蒜蓉,搅拌入味。这种米粉吃起来拂拂作响,声色味俱全。
原汤米粉
把切好调味的猪牛杂,放入小铁锅中煮熟,倒进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葱花、味精、胡椒、麻油。这种米粉味道十分鲜美。

醋水米粉
这是一种无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经济爽口,妇女特别爱吃,夏天最受欢迎。
漓江四宝
漓江长寿鱼、漓江泉水虾、漓江菊花蟹、漓江岩石螺,这是漓江的特色小吃。

其它美食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现已改用大碗,滋味不变。马肉米粉以城中老店会仙楼的最为驰名,据说它开设于清代道光年间。

此外,民间手工制作的马蹄糕、板栗粽等也颇受欢迎。十二县也有名吃如恭城的油茶,用荔浦名产荔蒲芋制作的扣肉、阳朔的啤酒鱼和灵川狗肉等。
桂林三宝是指桂林享誉海内外的三种制品,即辣椒酱、豆腐乳、三花酒。也有“桂林四宝”的说法,即在“桂林三宝”的基础上加西瓜霜。

桂林山水之美,甲称于天下;而广西之美酒,在历史上也别有风韵。早在汉朝时期,苍梧(今梧州一带)地区就产出了著名的“苍梧缥清酒”,以独特的品格挤进了华夏名酒的行列。
魏晋时期,苍梧酒鼎视神州,流芳四海,史家为之笔不停毫。曹植《酒赋》云:“其味有宜城醪醴,苍梧缥清。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或云沸川涌,或素蚁浮萍。”宜城酒产于湖北,是浊醪类的皇冠;而缥清酒产于苍梧,是清酒类的佼佼者。浊、清两类,代表了当时酿酒业的发展水平。

广西酒的历史经历过几次峰谷涨落。自苍梧酒显名于汉晋之后,在较长时期内,广西酒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直到宋代,才重新抖起雄风。桂林瑞露酒、横宾古辣泉酒、昭州曼陀罗酒,以及通行粤西的老酒和蛇酒,都在华夏酒林中一展风姿,而后的桂林三花酒,更是至今享誉全国。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