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芊澎:我的世界里,戏剧是主流

椎·剧场创始人、艺术总监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
今年某大师的戏剧演出现场,我见到了李芊澎。寻思着中场休息打个招呼时,发现她还没到中场就走人了。
“我对戏不对人。戏剧是很私密的事情,中途退场是因为这个戏不适合我,我不喜欢,没有涉及任何对人的攻击。”
李芊澎完全有底气说这句话。从1995年考上上戏(1999年留校当老师)开始,除去日常生存和家庭外,她的固定日程就是学校和剧场两头跑,连出国也是白天美术馆,晚上呆剧场。
在看戏上,芊澎的朋友和学生都很清楚她有多挑剔和严格——质量不过关的都不敢邀请她到场看,学生还会极力阻拦道“您别过来了”。别人忍不住还会说她:你做一个试试?

芊澎的个人照寥寥无几,她不爱拍照,不想宣传时把个人凌驾于戏剧之上
2016年,她还真开始自己做戏了。 “椎·剧场”应运而生,一发不可收拾,做到《爸爸的床》已经是第八部戏了。椎,身体支柱,带着中流砥柱、坚毅勇敢之意,正如她阐述自己的剧场宗旨时说的那样:把自己当人,把观众当人。
椎·剧场完全就是李芊澎个人投资的机构,没有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故而在挑剧目上,她首先想到的就是:
“它一定要先打动我,不然我干嘛要做这部戏呢?我是吃饱了撑的吗?”
但很可惜,国内她没有找到合适的剧本,“椎·剧场永远为中国原创戏剧敞开大门”,但目前来说,国内一个打动她的剧本都没有。椎剧场迄今做的八部戏,都用了国外剧本。

《呼吸》剧照
挑选国外剧本的核心,就是一定要没有隔阂,要让人觉得“跟我有关”,让全世界的观众看都能获得共通感。新戏《爸爸的床》,讲的就是亲情、老龄化、碰上家庭变故后该怎么面对,大家一看就扎心,且放之四海皆准。

《爸爸的床》排练照
“剧本要跟当下结合。我一直在说,戏剧是给当下活着的人,正在看的人服务的。你老跟这个致敬跟那个致敬,我没觉得它跟我有关系啊,可是我正在看呐!这难道不是戏剧的核心吗?”
除此之外,她挑的剧本,还蕴含了一个重要的特性:给了后期构作、导演阐释一个巨大的创作空间。拿《爸爸的床》举例,24场戏,两个人全程都在打电话,放到任何一个导演手里,都有不一样的处理。
“你说是不是脑洞很大?这就有意思了。”

《爸爸的床》排练照
椎·剧场的戏,全是国际合作,文本和导演(很遗憾国内李老师也没找到合适的导演)是国外的,戏剧构作、灯光、演员是中国人,整个团队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她觉得,戏剧应该是宽广的,和我们有关又超越生活的意识之外,才有意思。

《洪水》剧照
“你每天都得洗澡、刷牙洗脸的你烦不烦?你每天肯定都会出现厌倦感,但你必须做。而戏剧是在观众的意料之外的创作,他必须超出我们的意识、习惯之外。引进国外的导演,他好在哪?背景不一样。他带着他的创作方式,身份识别,跟我们发生碰撞,在创作过程,我们相互观察、倾听、了解,有妥协、有抗争,最后做出一个作品。这是真正的对话,我们合作过,生活过,就会做出一个不一样的、出乎意外的作品。”

《战》剧照
看完剧本和导演的要求,相信你能理解为什么椎·剧场目前的每部戏,最多就只有三个演员了。李老师直言不讳:国内的演员训练有两项比较弱,声音和身体。除此之外演员本身的素质,以及演员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也是参差不齐,群戏的质感就容易不尽人意。
“表演这件事最有趣的是,你要做自己,但你又要向别人展示,是一个矛盾的东西。有时候,我们的自我会被观众的喜好带走,你会取悦大家和周边的环境,一旦你没有了自我,失去思考和感受,你就没法做好艺术。另外,人的本性是追求安全感,可演员不是,演员是在悬崖边上跳舞的人,要敢于尝试、冒险、探索艺术上的东西,有些人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满足了,这样的人不太可能当一个好演员。”

《呼吸》剧照
演部队戏多年却依然 “爱玩”的王学圻就是这样和李芊澎一拍即合的。王学圻很喜欢《爸爸的床》,这样的形式他没演过,有探索的价值,又碰上了想象力特别丰富的导演,每天就跟着剧组尝试新的创作形式,甚至不断推翻再来,玩得不亦乐乎。
从王传君到王学圻,椎剧场不断吸引着更多有影响力的演员加盟,我不由得问起芊澎:“选角会优先考虑更有影响力的演员吗?”

《抄写员巴特比》剧照
“找到有影响力的演员加盟是一个额外的红利,但不是主要目的。不管你有没有名,有没有影响力,你首先得是好演员,适合这个戏。演员也想碰到好剧本、好导演、好制作团队的,他们也想做出好东西啊。我们这么认真、有自己观念和艺术坚持的团队,很难找了。这是互相寻找、互相遇见的过程。”
她说,“对的人,总会遇上的。”观众亦然。
有人戏被骂就说观众不行,芊澎说:“从来没觉得观众不行,观众从来都是行的,观众不喜欢这部戏是他的自由。观众在自己人生的不同位置和水准上,有可能将来会喜欢,有可能会继续不喜欢, 不是谁好谁不好的问题,我们只能先把自己做好。”

《小马驹》剧照
有时间的话,她会带着团队在现场帮观众扫除一切看戏障碍。他们给观众发过润喉糖、纸巾,生怕观众的因往包里取物的动作错过了舞台重要的一瞬间;观众匆忙到剧场,无法入戏,就带着全场观众做呼吸练习以调整精神状态。
“这是一种尊重。你移动身体,本人都来到这了,结果你还要管别的,其实你在浪费你的钱和时间,你浪费了这个仪式感……我希望我们能以各自最好的状态彼此遇见。我遇见你的时候,你很躁动状态不好,你不会感受到我的美。我也不会知道你的好,这是相互的。”

《爸爸的床》排练照
那,椎·剧场怎么活下去呢?会考虑票房吗?
芊澎一如既往地硬气:“目前为止,没有什么空间去想票房。一个戏一旦跟票房的实际收益挂钩,就会影响你的创作。你会迎合,会丧失创作的自由。椎·剧场成立以来我们都没有刻意迎合过,不好的东西我们一定不会碰。不管怎么样,内容还是王道。什么内容是王道?去讨好的内容,不会是王道。当然,椎·剧场现在还年轻,和很多的观众还没有遇到,相信走下去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同路人,票房自然也会越来越好。”

《爸爸的床》排练照
相信不用我说,你们也能发现,芊澎对戏剧的爱溢于言表。我问:什么时候时候爱上戏剧的?
她答:真正爱上戏剧,是在三十岁的时候。
而且,这种热爱,应该会相伴她一生。
芊澎特别爱在美术馆看艺术家的创作纪录片,片子里的艺术家都很老了,但讨论起真正热爱的事物时,人美极了。你不会觉得他老了,他们仍在追求,仍在像孩子般到处寻找。人就该有这样的支点,芊澎庆幸自己找到了戏剧。
“人生一定不能停止寻找,不能停止感知自己。到底你现在需要什么,是不是为了不断地妥协、放弃、承担责任,而忽略了你自己真正的兴趣目标?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反正我觉得一个人的老去,绝不是生理年龄的老去,一定是你心里的火苗,灭了。”
(本文图片均由椎·剧场提供)

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