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前面及最后一个【道】可以理解为客观真相,中间一个则是指用语言表达。【名可名,非常名】,前面及最后一个【名】是名字的意思,中间一个则是指用文字命名。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语言讲出来的都不是恒常不变的客观真相,能用文字来命名的也都不是恒常不变的名字。这句话前后次序颠倒一下更容易理解,因为【名可名,非常名】,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语言文字只是人类为了方便交流假施设而有,用语言文字命名的名字也是如此,与其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能将描述客观真相的语言文字等同于客观真相,也不能将事物的名字等同于事物本身。因为语言文字描述与名字的命名都会因为种族、群体的不同,以及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产生差异。语言的差异譬如同一语系各地方言发音的不同,文字差异譬如不同国家语系的不同。
【无名,天地之始】名字这个法不是永恒的存在,因为宇宙天地开始的时候,万物都是没有名字的。【有名,万物之母】后来为了认知和交流的需要,才一一给他们取了名字,有了名字以后才开始有了对万物的分别和认知。这里的【母】不能理解为是出生万物的本母,而要理解为出生人们对万物认知的本母——也就是名字这个法。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一句有的人把标点是点在【欲】的后面,把【无】作为【欲】的修饰,个人觉得不太好,因为结合上下文,很显然【有】【无】都是在讲语言文字和名字,跟【欲】没什么关系。这句话也是次序颠倒一下更符合现在的习惯,即【欲以观其妙】【故常无】。【妙】就是奥妙,这里主要指隐藏在现象后面的客观真相。这句话是说:想要契入客观真相的奥妙的话,就要常常离开语言文字。这跟佛法中【止】的修法,以及离开语言文字及一切法差别相的【胜义谛】,有点相似。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是边界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差别性。这句话同样调换一下前后次序:想要观察现象事物的差别性的话,就要常常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这跟佛法中【观】的修法,以及不离语言文字及相名分别的【世俗谛】相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二者】就是前面的【常无】和【常有】这两种修行方法,前者是依着客观真相(胜义谛)来改变行为模式,通常也称之为【止】;后者是顺着描述真相的语言文字(世俗谛)来探求客观真相,也称之为【观】。两者都是围绕【道】这个客观真相而存在,只是方式方法的差异,所以说【同出而异名】。【玄】就是深奥,意思与【妙】差不多。《道德经》对人认知的原理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得出了语言文字虚妄不实的结论,但是对于出生天地万物的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并没有讲清楚,最后只是用【玄】【妙】等词来描述了之,【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些同样都很深奥,是奥妙中的奥妙,是解开一切奥妙的关键之门。
既然《道德经》没能讲清楚,我们来看看佛法怎么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佛法怎么说这个【道】?佛法中指向这个【道】也就是客观真相的名字实在是太多了,譬如:空、如、真如、如来、涅槃、实相、第八识等等。描述这个【道】体性的经典也比比皆是,从几百字的《心经》,几千字的《金刚经》,到数百万字的《大般若经》都是在讲这个。这个【道】究竟是什么,竟然连老子都无法洞察。佛陀在《解深密经》中说【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过诸法一异性相,胜义谛相,现正等觉】。这里提到了【胜义谛相】,以及一连串的形容词。可不要被这样的文字吓退了,其实佛陀主要说的是自证自悟的情形,三界之内只有佛能够示现无师自悟,其他众生都要靠佛的开示才能悟入。现在佛陀虽已示现入灭,但佛陀所教正法仍在,按照佛陀教法再加上善知识的方便善巧,想要悟入这个【道】也不是不可能。
其实对于证悟的人而言,要说清楚这个【道】并不难,只是这在佛法中一向被列为不能对外宣说的密义。之所以不能宣说,不是佛陀不慈悲,不想让众生悟,而是因为若让因缘未熟的众生听闻的话,他必然不能信受,不信受的话必然会毁谤,而谤法是极重的无间地狱恶业。佛出世是为了让众生成佛的,而不是让众生都入无间地狱。因此这个【道】必须你自己去亲证,并且只有达到所有证据都无法推翻的地步才算证得,这个不是我在这里用语言文字所能传达的。有兴趣的可以请阅善知识的《文艺佛心》和《实证佛教修行方法》以及《〈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等,最后一篇网络上有电子版,百度可得。正法难值难遇,请大家务必珍惜。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常无】和【常有】,也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佛教经典怎么说。因为这事关我们的修行,而《道德经》同样也没有讲清楚。
什么是世俗谛呢?《瑜伽师地论》讲【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摄。又诸所有名相言说增上所现,谓相、名、分别,如是皆名世俗谛摄。】【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讲出来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是不是跟【道可道】【常有】非常相似。这句话已经把世俗谛的定义讲得非常清楚,后面为了让人更容易理解还举的一些例子,【相】是对事物样貌的描述,【名】是给事物所起的名字,【分别】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差异性,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世俗谛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我们这个世界一切的认知都是建立在世俗谛之上。
但是,可不要以为语言文字是必须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佛就说【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相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声咳、或念刹土、或动摇。】佛说有的地方看一眼就可以开示佛法了,或者动动眉毛、转转眼珠、笑一下、打个哈欠、咳嗽一下等等,是不是很有宗门的作派。只是因为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名言习气太重、太难教化,才施设这些言教。
什么是胜义谛呢?《楞伽经》【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这一段善知识有现成的解释,这里就直接引用了:【言说本身不是第一义諦(胜义諦),言说所承载的意义也不是第一义諦,必须依照演说第一义諦的言说,找到它所指实际境界,并且契入那个实际境界才是第一义諦。】胜义谛是贤圣的自证境界,没有一切的语言文字,是不是跟【常无】差不多。
总结来说,世俗谛是描述客观真相的语言文字,胜义谛是契入客观真相后的境界,换句话说胜义谛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客观真相。那为什么又要施设这个世俗谛呢?因为胜义谛完全是圣贤的自证境界,其中没有一切的语言文字,没有办法同其他人交流沟通。为了向众生开显这个客观真相,所以才需要用世俗谛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开显。诸佛是随顺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言说习气来为我们开显这个客观真相。关于两者的关系,《中论》有很好的阐释【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对于学人而言,先要从世俗谛的相名分别入手,通过对经典以及善知识开示的熏习,以及自己的观行来亲证这个实相,亲证以后则要用胜义谛的无分别来转依实相,用止的方法来入不二法门。
《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差别极其重要,也是最容易弄错的部分,是证悟实相以及转入内门修行的关键。有关这部分想更进一步学习的话,不妨百度搜【胜义谛与世俗谛】,豆瓣上善知识有专门的论述文章,要看趁早,不保证永远都能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