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记录(Design making)
快结课了,趁记得一些记一点
1.比起想,着手去做很重要。不要先想太多,先走起来,走着走着就跑起来了.一开始不用去想意义是什么,比起想去做更重要。最终的意义这个词的概念更偏向于有价值有存在价值的含义,不一定是什么高大上和深奥的含义,存在价值里包括了故事感、材料拓展、实验创新…等等,很多小点都能称其为意义即有存在价值
2.从任何材料,小处入手都可以,关键是要实验,并不要忽略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兴趣,忠于自己的兴趣点很重要。实验是种科学方法手段,要忠于科学方法,可参照一些以前做实验的技巧,定性定量变量分析,总结提炼规律,目的是能更好的掌控和放大某一设计特点
3.在不断的实验和重复中,会对某一设计点的掌控度和想象力越来越大因为对其更熟悉了,当然也有很多碰壁,适当调换视角维度多尝试突破。但不要因为碰壁就轻易变换方向。那些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你区别和别人的关键之一,可能就那一两个很难办的小问题,咬咬牙研究解决掉,可能就海阔天空了(这点很重要很难,也最易退缩)
4.实验到一定程度,利用实验中一些收获,投射到应用环节,此时也应多做模型,多尝试真实材料做模型,做等比或着大体量的可先做一些小模型,用模型去验证一些比例,材质搭配,结构,表现形式。关键还是多做,量大概就是比你觉得能做的再多做一些。就是比你觉得差不多了的情况再多做一些。
5.掌控度很重要。加工工艺可略微放低但自我感觉还是都需要了解一下。
6.到实现层面就是实际材料模型和加工细节的迭代。这部分依旧弱和没有着手余地,依旧手工解决所有问题。可能因为设备还有工作室环境还有材料的限制。因地制宜也很重要。
7.建模到最终加工阶段可能还是要学一下
8.3D打印实际件
9.一直在想如果没有经过中间那么多的反复和迂回是不是还是能做出最终这个系列的东西,因为一开始就有点想做这方向,答案客观来说肯定这一过程是有价值的,并且按当初只是限定元素的角度考量不一定会发展到这个局面,一开始只将其作为视觉元素的考量立足点也较弱,虽然主观还是觉得中间太苦了想直达目标。类比当年的喀纳斯徒步。这点挺奇妙的,经过这一程,可能最终推导得到的东西是类似甚至一样的,但现在确实不会单纯的觉得他就是一个视觉装饰语言了,他有了他存在的意义在。这点很妙。像老师说的,核心已经很稳固了。这点我其实还没想通,怎么会如此。但确实有些地方不一样了。之前的实验很多其实并没有用在最后的运用上
10.关于过程还是一个很开放和不断迂回,舍弃,前进,倒退的过程,不时要放掉很多重点,也不必一直牢守着你觉得最重要的点,这时要相信一些自己的直觉,最终的设计还是一个视觉产物,呈现什么便是什么,最终的呈现要完整单纯,不要因为想把原来放弃掉的点再沾边加回来做无谓的妥协。(这点也很重要,你不能什么都要,放弃了就是放弃了,做了决定了就相信自己的决定再走下去)
11.工业加工依旧没有门道和感知,但在接触大设备加工前还是有很多事可以做的。各种做模型能力的需要提升。
12.材料常规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用一些常识去做一些判断,不要觉得没有接触过便是完全陌生的。
13.补之前记过的一点。很多时候你都是像处在一个荒野里,这个荒野上没有既成的路,你脚下走的路最终成为了你的道路和方向。所以一路上会有很多障碍、迷茫、不确定感、陌生感、恐惧感和自己制造的迂回,被这些打败而产生的次优选择、游离和折返都是你造路时自己付出的代价,这和很多人生事和真实行走都是类似的。你的选择、品格、资源、信念造就了这一路。最终通向哪到达哪都是由你自己造就的。没有太多好坏对错价值评判。最差的应该是想着太难没有试没有做就觉得自己不行。关键还是要做
所以上完可能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去做,多做。某设计师说,我们专业人士不是靠灵感工作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坐到工作桌前开始工作。你这种想太多的很多时候,大概就是顶住自己思维的漩涡,坐到工作桌前先动起来,一边对抗思维漩涡一边手不要停,一边质疑自己一边继续做下去,也是可以的。只要还有前进的念想在,不断地踏出下一步也是可以的。又想到了很多徒步的瞬间。只管一步步地向前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