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旅行中途笔记
hello,我终于坐下来了。
这几天,一直介于either有具体的安排(圣诞节走亲戚、跟团游、见朋友),or闲散在家里看剧。都挺好的,但就是偶尔有一次这样目的地不定地瞎晃就会觉得很特别。因为我很容易改主意,比如刚刚想好要去找蓝杯子,路过门口看到有几个游客样子的人,我就果断弃,继续往前走。因为没有具体的目的,只知道大概的方向,所以瞎走走可以好好欣赏街景,而不是焦虑地寻找目的地。我想这样的旅行方式也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可以吧。一般跟朋友出去,我会逼她们做出具体的计划,拒绝尴尬的沉默和迷茫。对,我怕的不是“random”,而是迷茫,脑袋空空的状态。因为其实你在瞎走的时候,你的脑子是处于高度active的状态,眼睛东看西看,东想西想,可累了。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就觉得,嗯得说点什么吧。。。
窗户外有一个爹带着俩小孩坐在露天的座位里吃东西,女孩子很漂亮,大口咬着三明治。想知道这是不是跟我妈平时带我出去吃饭差不多,多半是家长不是个好厨子,只好心怀愧疚得带孩子出去吃点什么。我也不知道这值不值得愧疚,但我总是羡慕做饭好吃的家庭。我总是在楼道里闻到好闻的饭菜香,反正永远不是从我们家传出来,后来也习惯了。
比起表述舌尖传到大脑的口味,我似乎更加擅长描述香气分子附着在鼻子里那一瞬间的感受,大概也是因为闻一闻不要钱吧。我去商店就很喜欢闻蜡烛香薰,闻香皂,隔着包装试图闻里面的食物(impossible)。我觉得口味是一个很过誉、被过份强调的东西,比如说,别人觉得好吃的东西,我觉得很普通,别人觉得不好吃的,我也觉得可以接受;再比如说闻到的食物的浓郁程度远远大于吃进嘴的浓郁。
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香气,之前有人说喜欢吃简单加工的食物,因为辅助的配料会盖过食物本身的味道,这样其实你吃什么都一样,反正每个用同样配料的食物吃口都一样。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现代生活,因为工业的发展,大部分廉价、产量巨大的食物原料已经失去了农作物的灵魂,对于这样的食材,简单加工真的不够你感受人间百味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去学校里的咖啡店点咖啡,一般不会点清咖,而是各自调味饮品,而去精品咖啡店,就一定是点一杯店里特色的手冲清咖,然后等稍微凉一点,小口品一品这个咖啡的味道,如果口味很好的话,根本不舍得往里面倒牛奶,低于我的预期的话,就果断加奶,毕竟拿铁也是一种非常给人幸福感的食物呀!
这是我阿娘说的。她的早餐,就是把牛奶热一热,然后倒一勺速溶咖啡进去,她说有一种幸福的味道。我首先嫌弃她这样非常外行(毕竟是coffee police本人),其次这种幸福的味道理论上就是咖啡因,她喝的是ucc,我一喝ucc心就狂跳,那我能不能说他们的咖啡有“心动的感觉”。ok是我太作,不管怎么样,只要幸福就好啦,哪来这么多莫名其妙的规矩。
扯回来,来旧金山找一家咖啡店写写东西就是我理想中的状态了,好像每一次在咖啡店里坐着,时间都会静止一样。前两天的去sightglass,在旧金山创意区的边缘。从Westfield走过去的一路上都觉得很危险,没什么人,但一进店,就发现,哦原来decent people都躲在这里了。这家店是工业风格的,很宽敞,暴露在外的木质与钢筋结构暴力又简洁。室内过于温暖,我穿着毛衣都闷出了汗。咖啡没有一点苦味,搭配了个多种谷物的可颂,里面有一点点浓郁的奶油,简直是perfect match。
Sightglass在旧金山现代美术馆里也有一家,甚至还有一款美术馆限定blend,我没有试,失策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是我这次在旧金山最大的收获。门票不太便宜,但是young adult有折扣,18岁以下免费。整体风格跟纽约的moma类似,六七层,大玻璃窗,看看艺术品的同时,可以一瞥都市的街景。人比纽约的moma少多了,我在人多的地方就会很panic,所以可惜了没有对moma留下好印象。顶楼有个中国80年代之前的艺术展,特别酷,特别反动。所有的信息牌都是英文写的,但是很多作品本身都是中文完成的。来看的有很hippie的美国人,也有已经很美国化的华人。总觉得有点遗憾这些作品不能在原有的语境中被呈现。除了室内的展馆,还有好几个展示大型装置的露台,人都不多(适合拍照)。
还有印象很深的就是和朋友一起参加的一个free walking tour,由非盈利组织组织的。起点是union square,经过chinatown,金融区,最终到达海边的ferry building。20分钟左右的步行距离,我们走了两个半小时。其实团里只有五个人,还有两个导游,走到一个spot就说些历史典故,思路清晰,故事吸引人,互动性强,跟小学生上课似的。
最喜欢的一个点!天,想想就很开心,就是位于chinatown的一家签语饼制作小作坊。因为团里还有一对说西班牙语的夫妻,所以导游要跟他们解释中国没有签语饼这件事情。我对吃签语饼本身没有一点兴趣,但是作为中国人,从这种诞生于小作坊、植根于海外的中国文化get到了一丝洋气!签语饼的历史,就是华人在海外寻求认同感和融入主流社会的历史,是不是很感人。这家店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小巷里,使成龙在全球范围获得声誉的作品rush hour就在这些箱子里取过景。作坊门口拍着长长的队,都是外国游客。老板很会做生意,时不时得拿出一个盛着还没被折成元宝型的半成品给排队的人群品尝。我穿过人群进到店里,一秒穿越到我想象中的80年代。我不顾朋友的阻止,强行买了一件连包装都没有的体恤衫,对的,他们还有周边产品。老板真的是个很有魅力的华裔大叔,一点都没有大多数商店店员的那种生无可恋的状态,他很cheerful,我买完破体恤后,他偷偷从旁边抓了一把粉红色的半成品饼干给我,是草莓味的。
旧金山有一个design district,我前面说的sightglass就在那边。我在那边看到airbnb、adobe、pinterest,还有很多我不认识但是看上去很厉害的公司都在那边有办公区。说是design district,其实design限定在室内设计,也就是说,整个区域都是各自家具设计的店和也有知名设计师的showroom。我逛完以后写了长长的收获,关于室内设计的idea,以后有空整理下嘻嘻。
最后提一嘴napa吧。是亲戚为了招待我订的一日游旅行团,其实我不知道我们大冬天去葡萄庄园的意义是啥。napa就是美国的葡萄酒乡,据说可以跟法国葡萄酒一较高下,很多酒庄的老师傅都是法国人。其实要入门葡萄酒的各种小知识,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但是。。。我一整天连葡萄酒的味道都没有闻到过。导游大哥带我们参观了两家酒庄。。。门口的商店。品尝和参观工厂要另外加钱,团里没有人有参加的意愿,我只能放弃。我这种对于各种上流(zhuangbi)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女孩,啥都没学到,非常失望。不过回家以后,在小阿爷这边学到了不少,聊了近两个钟头各种酒是如何制作的,他感觉到我对酒特别感兴趣,昨晚的圣诞晚餐特意拿了马提尼和威士忌给我喝。我咪了一口,他说,怎么样,我说,嗯,是酒精的味道。唉我真的对酒精特别敏感,看来这杯上帝之饮我是无福消受了,太平点吧。